向長河
5月12日,英國工黨政府宣布了一項引發廣泛爭議的移民政策改革,計劃通過延長居留年限、提高簽證門檻、關閉部分工作簽證渠道等措施,將合法移民數量“顯著削減”。這一政策標志著工黨在移民議題上的顯著右轉,不僅與保守黨過去數年的政策形成對比,更折射出英國社會在脫歐后圍繞移民問題的復雜博弈。然而,這一看似回應民意的舉措,卻可能因忽視經濟結構性需求而埋下隱患。
此次改革的核心包括:將申請永久居留權的最低居住年限從5年延長至10年;取消針對海外護理人員的“健康與護理簽證”;提高工作與家庭類簽證的薪資及英語語言門檻。相較于過去十年英國移民政策的演變,此次調整可謂“歷史性倒退”。
自2020年脫歐后,英國曾推出積分制移民體系,旨在吸引全球高技能人才,同時限制低技能勞工。例如,2021年實施的工簽政策要求申請者年薪至少2.56萬英鎊,但對醫療護理等短缺職業提供薪資優惠。此次新政將工簽薪資門檻提升至3.87萬英鎊,并取消短缺職業清單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收緊了技術移民的準入。這意味著,許多在英留學生畢業后若找不到年薪3.87萬英鎊以上的高薪工作,將無法獲得工簽留英。此外,護理簽證關閉直接沖擊了英國醫療和社會護理行業——該行業外籍員工占比超過40%,2023年缺口達15萬人。
究其根源,工黨此次政策轉向的背后,是多重政治壓力與社會焦慮的疊加。
首先,移民數量激增成為輿論焦點。2023年英國凈移民人數達90.6萬,較2019年增長4倍,其中健康與護理簽證及其隨行家屬占比近70%。內政大臣伊薇特·庫珀承認,該簽證系統存在濫用現象,部分外籍勞工遭受不公正待遇,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移民的負面觀感。與此同時,反移民情緒因社會事件激化。例如,2024年紹斯波特鎮的反移民騷亂,源于“非法移民行兇”的謠言,折射出移民議題的敏感化傾向。
其次,右翼政黨的崛起迫使工黨調整策略。英國改革黨憑借強硬的反移民立場,在地方選舉中異軍突起,輿論認為可能沖擊工黨與保守黨的傳統票倉。民調顯示,若當前立即舉行全國大選,英國改革黨可能躋身得票率第一,贏得大選。工黨此次政策被媒體諷刺為“學習改革黨”,意在爭奪保守派選民支持,搶改革黨的票。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人口壓力與福利制度的矛盾。英國自然人口已經開始下降,勞動年齡人口依賴移民補充。然而,本土年輕人中近百萬處于“不就業、不接受教育或培訓”(NEET)狀態。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底至2024年期間,英國處于NEET狀態的年輕人數量增加了11萬多人;2024年10月至12月,處于NEET狀態的人員數量達98.7萬,其中包括39.2萬失業者和59.5萬非經濟活躍者(指既沒有工作,也不想找工作的人員)。
盡管工黨宣稱新政旨在“推動本土勞動力發展”,但企業界與經濟學家普遍擔憂政策可能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一方面,英國正面臨嚴重的老齡化與技能短缺。到2030年,高技能工人缺口預計達250萬,制造業因人才流失已跌出全球前十。護理、建筑、酒店等行業高度依賴外籍員工,僅倫敦酒店業58%的員工為非英國公民。關閉護理簽證后,一些養老機構普遍擔憂,若限制外籍護理人員,整個服務體系將崩潰。
另一方面,本土年輕人難以填補崗位空缺。盡管NEET群體中25%因技能不足難以就業,但職業教育投入不足、企業招聘風險偏好低等問題長期未解。英國商會調查顯示,83%的建筑企業和63%的營銷公司面臨招聘難,工程領域每年缺口達5.9萬人。政府雖承諾加強培訓,但企業認為措施“治標不治本”,若移民渠道過早關閉,可能導致“用工荒”惡化。
更突出的矛盾是,移民政策收緊與人口趨勢背道而馳。英國國家統計局預測,到2045年,85歲以上人口將翻倍,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完全依賴移民。牛津大學移民觀察站指出,移民短期內可緩解老齡化壓力,但工黨政策卻選擇“堵”而非“疏”,可能加劇公共服務負擔。
工黨的移民新政是一場政治算計與經濟社會現實的激烈碰撞。盡管它回應了部分選民對移民激增的焦慮,卻未觸及勞動力市場的深層矛盾——技能錯配、培訓缺失、福利制度低效。當政策將移民簡單視為“社會負擔”而非“經濟支柱”時,英國可能陷入更嚴重的增長困境。總之,在政治口號與經濟理性之間,英國正站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