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舉行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學校供圖
河北省唐山市龍泉中學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學校供圖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縮小區域校際辦學質量差距,是基礎教育公平優質建設的重要指標。在此背景下,教育集團要充分發揮區域學校聚合協同的平臺優勢,構建整體、系統的協同發展機制,以理念共識、資源共融、共建共生推動教育集團高質量發展,進而整體提升區域教育水平。
理念共識
凝聚教育集團協同發展的向心力
在教育集團中,各所學校大都有自身的辦學理念與戰略規劃,如何厘清集團發展理念與各校辦學理念之間的辯證關系,凝聚各校共同發展的向心力,是教育集團發展的首要問題。對此,可從以下3個方面破解。
一是構建系統、具有公信力的發展理念。集團領航學校應組織成員學校成立教育集團理事會,廣泛調研成員學校辦學理念、發展規劃與實踐現狀,形成教育集團統一的發展理念。以筆者所在的四川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為例,集團成員校多達36所,包含學前至高中所有學段,以及不同的辦學體制,在此背景下,集團理事會對成員校基本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通過磋商,形成了“12345”的集團發展理念,如“1”代表一個發展追求,即“為了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2”代表兩個基點,即“橫向聯盟、縱向貫通”,形成學前、小學、中學3個課程聯盟,整體提升教育集團課程建設水平……以此為集團凝聚共識提供支持。
二是常態化開展集團發展推進會和成員學校走訪調研。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建立了會議、調研制度,每學期召開4次集團工作推進會、3次集團調研活動,考察成員校對教育集團發展理念的執行效果、革新發展,學校內涵發展情況,以及對教學、德育、行政等方面的具體問題,群策群力,解決理念共識與成員校發展參差不齊的問題。
三是以學術研究強化集團協同發展效能。教育集團應以研究的視角,客觀、辯證地看待理念建設與統一共識問題,我們通過教育綜合改革專項課題“協同治理視域下集團化辦學運行路徑研究”推進集團理念滲透下的協同治理,通過案例開發、論文撰寫、調研報告等,促進集團成員校不斷反思,以學術之力推動集團發展理念的共識、優化、協同與落地。
資源共融
筑牢教育集團均衡發展的內生根基
只有各所成員校都成為優質校,才能帶來集團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如何破解集團內發展不均衡問題?要緊緊抓住課程、教學、教師發展、育人活動等關鍵要素,以資源共融實現成員校辦學質量整體提升。
一是推動課程與教學資源共融。課程與教學是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教育集團要敢于打破校際壁壘,促進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共享共融,推動集團課程建設與教學效能提升。在課程資源共享方面,天府四中建校以來便一直推進初小課程統整,形成了多學科的統整課程,開發了50余本共600余萬字的課程配套教輔材料。學校利用集團平臺優勢,在課程建設陳舊、教學效力較低的學校逐步推行統整課程,這些試驗校學科教學效能顯著提升。在教學資源共享方面,利用學前、小學、中學聯盟開展跨校聯合教研活動,使集團教研活動一體化推進,以統一主題、統一流程、統一發言人、統一研究對象的方式,集中攻關某一教學中的難點,縮小校際的教學質量差異。
二是推動活動資源共融。教育集團應以優質活動為平臺,開放活動的參與面,推進活動的普適化,讓活動能夠由“校內開放”轉型為“校際開放”。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每年定期舉辦“楨楠杯”課堂教學大賽,組織集團內的優秀學科教師同臺競技,比拼教學技藝,交流育人經驗。定期舉辦各年級教學活動開放周,各學段學校輪流開放課堂,推進集團內的聽課、評課、議課等教學活動,面向集團開放“明日之星”培養工程、“名優骨干”發展工程、“教育專家”奠基工程,以此促進集團內的整體交流和協力共進。在德育活動方面,集團每年舉辦游泳、籃球等賽事,開展集團藝術節、科技節,讓集團學生共同交流展示、開闊眼界。
三是實現教師資源共融。教育集團內教師的共融能夠有效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制定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發揮優質學校骨干教師團隊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名優教師走校上課、定期送課。建立集團學科教師發展共同體,推行學科導師制,每年開展集團內的師徒結對活動,帶動新教師和有潛力的教師快速成長。
共建共享
拓展教育集團優質發展的外部邊界
教育集團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集團內部,還要以外部資源的集團化共建共享,促進集團教育資源的優質聚合,為集團發展提供資源供給。
一是推進社會資源的引流共建。對于基礎教育學校而言,單單依靠政府專項經費與普適化設施配套遠遠不夠。集團應加強與社會資源的溝通合作,開拓發展路徑,實現自我造血。例如,在配套設施方面,我們推行“機構共建、硬件共享”機制,與各級體育協會、博物館建立了緊密合作,共建室內恒溫游泳館、棒球場等設施,豐富集團學校教育教學場景。在學術發展方面,集團推行“學術共建、專家共享”機制,與中國教育學會等建立密切聯系,構建專家共享資源庫,讓專家的前沿理念能夠輻射到更多集團成員學校。在校外教育場域打造方面,集團推行“基地共建、場域共享”機制,與朱德故里、華為成都研究所、太行實驗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共建校外研學拓展基地,開發了傳統技藝、紅色信仰、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校外拓展課程,在集團內部共享,讓優質的校外教育場域能夠惠及更多學校。
二是推進區域學校間的交流互動。跨區域的合作交流是教育集團開闊視野、汲取經驗的重要路徑,教育集團應采用實地考察、邀請交流等方式,建立與教育發展先進地區學校的聯系,與學校建立結對發展共同體。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與重慶兩江新區巴蜀中學校、香港培橋書院、美國蔡斯中學等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定期舉行網絡會晤、云端共享、互邀學習、實地訪校等方式,推進區域學校間的課程、課堂、師資與資源的共享,讓更多優質經驗與做法賦能教育集團的創新發展。
(作者張顯國系四川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四川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黨委書記,楊力系四川天府新區第四中學校教育研究院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6日 第05版
作者:張顯國 楊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