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 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 本報記者 丁國鋒
□ 本報通訊員 施茜 顧思捷
“沒想到折騰半年討要不到的工資,在這里一下子就給解決了。”幾名紡織廠的工人來到江蘇省南通如皋市綜治中心,送上兩面錦旗,對中心的傾情服務表示感謝。
原來,某紡織廠因資金鏈斷裂,拖欠57名工人共計62萬元工資已經半年多,幾番溝通未果后,工人集體來到如皋市綜治中心尋求幫助。派駐中心的調解員尤興成了解案情后,聯合派出所、經發局、社保所等共同調查取證,經過8天的協商調解,與遠在廣東廣州的紡織廠負責人達成調解協議,57名工人工資得到全額發放。
進“一扇門”就能“一站式”解決矛盾糾紛,是江蘇司法行政職能積極入駐綜治中心開展工作、提升基層治理工作水平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截至目前,江蘇全省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非訴訟服務中心)和1375家調解組織、49家公證機構、13家民商事仲裁機構、2.4萬名調解員與縣鄉兩級綜治中心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動95%以上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南通司法行政系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非訴服務中心(調解中心)和司法所積極派員駐點綜治中心,精準回應群眾訴求,確保“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目前,各縣(市、區)司法局公證、行政復議、調解、司法鑒定、仲裁、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等業務均已全面進駐縣級綜合治理服務中心。
“綜治中心融合多項法律服務,是個綜合性平臺,方便老百姓,在這里所有問題可以一次性解決。”在如東縣綜治中心公證窗口,前來辦理公證事項的張女士對窗口服務贊不絕口。如東縣綜治中心大廳設置了矛盾調解、行政復議、公證、仲裁等窗口,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揣著問題來、帶著滿意回”。
作為承擔多項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職能部門,南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參與支持全市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進程,堅決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分層分類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通過合理設置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專業窗口、矛盾糾紛調解室,目前已全面落實有人員、有場地、有標識、有制度“四有”標準,采取選派專職人民調解員輪流駐點綜治中心負責矛盾糾紛受理、流轉和督辦工作,統籌協調人民調解組織、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個人調解工作室等資源參與矛盾化解。
對于綜治中心接收轉辦的復雜疑難案件,司法行政機關通過積極參與集中分析研判,為矛盾糾紛化解提供調解建議,實現復雜矛盾糾紛案件實質化解。2024年以來,南通縣級綜治中心調解窗口共化解矛盾糾紛400余起。
南通市司法局制定出臺《建立非訴訟糾紛解決綜合平臺的實施意見》,在信訪部門、法院設立“非訴訟服務中心分中心”,進一步破除部門之間的業務壁壘。打造通州“紅色物業”、如東“企業信用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海安大公鎮商事商會調解委員會、崇川“五龍匯非訴服務中心”等一系列示范調解陣地,努力將矛盾化解在群眾家門口,推動調解成功率、按時辦結率、服務滿意率持續上升。
除了整合完善工作機制、資源統籌,數字化的支撐也在不斷升級。南通推動“公證云”“蘇解紛”等與綜治中心數字化平臺的信息共享,積極打通司法行政系統與綜治中心及相關部門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智能預警網絡,持續推動治理模式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變。
“數字化運行可以確保群眾反饋的訴求得到及時有效回應,‘公證云’‘法潤江海’等微信小程序可在線預約調解、提起行政復議,服務效率提升20%以上。”南通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南通市司法局將進一步提升司法行政非訴訟服務各項職能與綜治中心平臺的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強化糾紛案件研判分流和風險數據匯聚分析,切實發揮矛盾糾紛化解“主力軍”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