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大忙時節,總臺記者來到四川省產糧第一大縣——德陽市中江縣,這里的小麥即將迎來大面積收割。但從田間地頭到生產基地,這里的農民卻顯得氣定神閑。
地處四川西部丘陵山區的中江縣在5月中旬迎來夏收季,在永太鎮記者看到,上萬畝麥田此時此刻已經是一片金黃。田間地頭,一窩窩鴨子在水渠中暢游,一位老大爺騎著小車準備回家,見到記者就打開了話匣子。
每天騎行出門,茶館喝茶擺龍門陣,回家路上順帶看看莊稼和麥田,王大爺的日子還挺悠閑。
中江縣永太鎮多寶村村民 王孔林:麥子長得好。原因就是政策好,科學技術好。
王大爺口中的政策和科技好在哪兒?記者在一塊麥田里尋找答案。湯永祿,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長期蹲點駐村幫扶的專家,給記者現場揭秘。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湯永祿:最核心的就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怎么樣融合是一個關鍵,我們針對長江流域稻茬小麥或者四川的稻茬小麥,從播種機的設計創新入手,簡單把這種播種機稱為“快樂播種機”。
記者了解到,當地糧食生產主要采用水稻、小麥輪作模式。但一般來說,水稻收獲后就進入秋汛期,土壤濕度黏度大,耕翻整地困難,加上大量秸稈還田,小麥播種質量普遍較差。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能在土壤黏濕、秸稈覆蓋田面的情況下實現免耕高質量播種。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湯永祿:簡單來說,就像我們兩個鍵,一個刪除鍵,把那些煩瑣的工序刪除掉;一個增強鍵,讓播種、施肥、封閉除草這些功能提升。最后我要節約成本,也就是從種地到收獲都是保持快樂的狀態,他們的積極性就好。
那么種糧農民是不是能夠從中受益,這種免耕技術和新型機械推廣是否能為農民種地“減負”?記者隨后來到當地生產基地合作社繼續探尋。
四川中江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常滔:快樂播種機很簡單,把種子、肥料加好,把需要的用量調整好,掛上我們的拖拉機,一溜煙一趟就可以種好。以前我們是兩種機器旋兩趟,現在所有的工作加起來一次就搞定了。除了把我們自己的地種好之外,也在對外進行社會化服務。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湯永祿:市場價還不到2萬元,加上國家的補貼幾千元,只有14000元左右。它的使用壽命還是比較長的,可能是六七年,平均到每畝地分攤的機器成本是1塊錢。下一步還要提高產量,精準、精細、標準化,這樣才能夠實現綠色、高效。
嘗到甜頭的合作社負責人常滔如今種地更有信心了,這名“90后”的新農人和自己的愛人一起回鄉打拼,帶領當地農戶擴大種植面積,還搞起了數字農業。
四川中江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常滔:非常有成就感,以前都是30個人來干這一片地,現在我一個人就干了,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有實力,覺得蠻輕松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