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前夕,時任國防部長的彭老總向中央遞交了一份大將人員擬授名單。其中,一野的“二號人物”張宗遜便赫然在列。
然而奇怪的是,最終的結果出來后,張將軍卻只獲得了上將軍銜,而他的一名下屬卻越過他,成為了大將,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艱苦的從軍路
張宗遜將軍出生在陜西渭南的一個農民家庭中,從小飽嘗舊社會的壓迫。為了改變社會現狀,在18歲那年,他遠離家鄉,只身來到廣州報考了黃埔軍校。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大量革命人士,并對我黨的思想產生好感。
后來憑借著在大革命中出色的表現,他正式被組織吸收入黨。
然而好景不長,國民黨忽然發動了政變,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宣告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時任國民革命軍警衛團連長的張宗遜毫不猶豫地帶著部隊跟隨毛主席發起了秋收起義。
在作戰中,張宗遜率部擔任著先鋒和后衛,在危境中沖鋒陷陣,成功地完成了主席交代的每一份任務。
而他也憑借著優秀的指揮能力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
起義失敗后,毛主席便帶領著部隊向東南轉戰,并在此期間對部隊進行了整編。
包括張宗遜在內的大量優秀將領得到了重用。張將軍帶領著一個排擔負起了毛主席的警衛工作,成為了主席的首任衛士長。
主席非常欣賞這個有勇有謀的干將,在得知對方是渭南人后,主席風趣地說:“你來自八百里秦川,是姜太公的老鄉啊!姜太公垂釣于渭水哦!”
張將軍生性內斂憨厚,聽到主席的打趣,他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雖然在主席身邊待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卻能明顯感覺到主席對他的信任與鼓勵。
為了不辜負主席的期許,此后張將軍便一直盡職盡責地守護在主席身邊,保護著主席的安危。
在護送主席前往井岡山的路上,地方武裝蕭家壁部隊突然向我軍發起了偷襲。
危急之下,張宗遜一馬當先,緊緊將主席護在了身后。
在一番刀與血的角逐后,張將軍成功將主席護送了出去。經過了一次次共患難的經歷后,將軍與毛主席之間的友誼也愈發深厚起來。
在行軍途中,毛主席由于長途跋涉,腳背早就被草鞋磨爛了,行動非常困難。
張宗遜見到后便提出用擔架抬他走,但主席卻不愿戰士們因為自己受苦受累,所以堅持不肯。
雙方一時爭執不下,最后還是毛主席耐心勸道:“你給我弄根竹竿,咱們拄著慢點走,好嗎?”
就這樣,張宗遜才終于妥協。
他心中其實是非常感慨的。在晚年時他提起此事還表示,那時他們都覺得主席作為讀書人,不善于長途行軍。
但沒想到,他竟然能如此經得住艱苦,實在令人佩服。
上了井岡山后,張宗遜也一直護衛在主席身邊。兩人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在有戰事時,兩人便并肩行軍打仗,平時休息時便歇在同一個屋中。
經常是主席睡在鋪床上,張宗遜便打地鋪睡在旁邊。久而久之,兩人便產生了如同親人般的感情。
除了護衛工作,張將軍還有一個職責是收集情報。那時候面對敵人的封鎖,我軍想要知道外界的消息簡直難如登天。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張將軍只好每天帶人出去打地主,收集報紙,帶回來給毛主席看。
也正是有他的幫助,我軍后來才得知朱老總等人在廣東汕頭活動的消息。
毛主席看后非常高興,當即派了人過去聯絡,這才促成了后來朱毛會師這一重大歷史時刻。
主席的器重
此后,紅軍力量進一步壯大了,張宗遜將軍也走上了更大的戰場。
在毛主席的重用下,他先后擔任了紅一方面軍36師師長、12軍軍長等職,并參加了中央歷次反圍攻戰斗。
長征開始后,他又被任命為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在奪取婁山關以及攻占遵義城戰斗中披荊斬棘,勇猛拼殺,為掩護大部隊轉移立下了赫赫戰功。
等部隊抵達延安后,張宗遜繼續與毛主席住在同一個院子中,直接協助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處理軍務。
在緊鑼密鼓的工作中,張將軍有幸每天都能聽到毛主席的講話,獲得了近距離向主席學習的大好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也正是從這個契機,他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賀老總等首長的賞識。
后來,在賀老總的極力請求下,毛主席便將張宗遜派到了紅二方面軍工作,讓他擔任第四師師長。
而他也成為了少有的在三個方面軍都任過職的高級指揮員。
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開始擔任120師358旅旅長,奉命來到晉西北轉戰。
期間,他指揮了雁門關、滑石片戰斗,并粉碎了日軍對五臺山地區的進攻,成功殲滅日軍數千人。
1940年,他被任命為晉西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率部堅持抗戰。
而在他對抗日軍的時候,毛主席也一直關注著他的表現。得知他一次又一次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后,毛主席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到了1943年,國民黨抗日情緒又變得消極起來,老蔣也再次將矛頭對準了我軍。
一番籌謀后,他決定趁著我軍忙于抗戰,陜甘寧兵力空虛時立即向延安發起進攻。
毛主席收到消息后第一時間通知張宗遜,讓他立即回到延安,準備抗擊國民黨的進攻。
張將軍二話不說立馬帶著一萬多精銳部隊回到了主席身邊。
不久后,胡宗南部隊果然向陜北發起進攻,并侵入邊區100多里。
等待多時的張宗遜也立即作出反應,他一正面牽制、兩翼包抄戰術,成功將敵軍挾制在方寸之地。
經過一夜激戰后,我軍成功收復失地,全殲了入侵之敵,并有力地震懾了胡宗南。
沒過多久,我軍便成立了晉綏野戰軍,部隊歸中央直接指揮。而張將軍則被任命為副司令員,擔負著守衛陜甘寧東大門的職責。
可見中央領導對他的信任。
深明大義的將軍
解放戰爭開始后,他被任命為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成為了一野的“二號”人物。
在之后的幾年中,他配合彭老總指揮了榆林、沙家店、宜川、荔北等戰斗,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他歷任西北軍區副司令、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繼續為守衛邊疆默默奉獻著。
到了1955年授銜時,彭老總等人認為他有資格被授予大將,于是便將他寫進了大將名單中。
但沒想到,中央領導們看了名單后,卻將他的名字除去了,反而換上了許光達將軍。
許將軍擔任過一野二兵團司令員,是張宗遜的直接下屬。
眾人怎么也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有的人甚至為張將軍打抱不平起來。畢竟從軍功和資歷來說,張宗遜并不輸許光達。
中央也擔心張宗遜有情緒,特意為他解釋了一番。
原來許光達將軍之所以能越過老首長成為大將,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人物。
為了紀念在革命中犧牲的紅二方面軍將領,中央特意為他們留了一個大將名額。
張宗遜將軍得知此事后卻毫無怨言,他表示自己不在乎這些稱謂,只要能繼續為黨和國家做貢獻,他便已經沒有遺憾了。
毛主席聽后也不禁感嘆,張將軍還是一如既往的穩重厚道。
后來,將軍也始終堅守在部隊一線,為我軍的建設傾注了畢生精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