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天下城市智庫 羅天昊國與城
十年寒窗,決戰山巔。
每年高考填報志愿的環節,選城市、選大學、選專業,三選,格外躊躇,難在兼顧。
對于那些百里挑一的優秀考生來說,必須面臨“幸福的煩惱”時刻,成為天之驕子之前,中國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到什么樣的城市?選擇什么樣的好大學?
為此,天下城市智庫聯合羅天昊國與城,特意研究了中國雙一流大學的城市分布,推出“雙一流大學最多的20座中國城市”。并分析其背后邏輯。
今年為第六屆排名,每年都有變化。
雙一流大學最多的20座中國城市
注:雙一流數量相同的城市,按如下三種規則排名:
1, 雙一流相同時,以985大學更多的城市優先。
長沙與哈爾濱雙一流相同,但長沙3所985,排名優先。
2, 雙一流相同,985同,以985檔次排名。
廣州與武漢等城市985同,但華南理工非副部,廣州排后。
3, 雙一流相同,985相同,大學總數更多的城市優先。
雙一流7所,985同為2所,武漢排名優先西安、成都。
雙一流同,985同,重慶優先于沈陽、長春、杭州等。
濟南與蘭州都是一所985,但濟南大學總數多于蘭州。
4, 雙一流同,985同,大學總數同,在校生多的優先。
雙一流2所,大學總量同,長春在校生多于杭州。
(1) 985與211、雙一流大學的邏輯關系
雖然以后的雙一流大學,不再分類。
但是社會上按照約定俗成,還是流行分類。
畢竟內部檔次差距還是還是很大。
雙一流大學其實涵蓋非常廣泛。
與原985和211大學有內在聯系。
985大學,是中國最頂級的大學。來源于1998年5月,國家決定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985大學分兩期,共39所,包含北大清華等頂尖大學。
211大學,指教育部推出的“21世紀100所重點大學”,包含幾乎所有985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為軍隊院校),同時增加了一批,共112所。
雙一流第一批,分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大學。
一流大學又分為A類和B類。
一流大學A類,,其實就是原39所985大學其中最厲害的36所。
一流大學B類,其實就是原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985大學,加上3所211大學升格,分別是: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
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所有其它的211大學,加上新增的20多所大學。
新增大學包括南京郵電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等。
至2022年,雙一流大學擴張,增加到147所。上海,南京,廣州,深圳,太原都新增了雙一流大學。其中,深圳因為南方科技大學,實行了雙一流大學0的突破。
概言之:
雙一流大學是中國好大學的泛稱。
211大學是雙一流大學中的精品。
985大學,是精品中的精品。
北大清華,則是紫禁城之巔。
(2) 一流大學的分布邏輯
一, 大學是一種權力資源,不是經濟資源
雙一流大學的分布,基本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排隊。
第一梯隊是北京上海兩大直轄市。
北京35家,上海15家。
第二梯隊,是中、東部強省會城市。
南京、武漢、西安、成都、廣州等城市都超7所。
其中南京13所,武漢、西安、成都、廣州7所。這其中,廣州新增了兩所。華農和廣醫。
第三梯隊,是其它省會城市。
長沙4所,哈爾濱4所,合肥3所,杭州、太原、沈陽2所。
第四梯隊是計劃單列市。
包括青島2所,大連2所。
中國的好大學基本都集中在直轄市、省會、計劃單列市中,遵照權力體系安排。
在所有147家一流大學中,只有大約10所一流大學,在三種城市之外。
包括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咸陽)、延邊大學(吉林延邊)、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江南大學(無錫)等。以及新增的湘潭大學等。
二, 兼顧城市經濟實力和人口實力。
在同一級別的城市中,人口和經濟實力超出,也能夠爭到相對多的一流大學。
比如,有5所以上一流大學的城市,除南京外,基本都是中國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都擁有超過1000萬以上的人口,其中北京上海更是人口超過2000萬。
無錫、蘇州雖只是地級市,但經濟發達,人口多,國家也在此設立一流大學。
三, 東北不可忽視。
東北三大省會和大連都有一流大學,且全部入選國內前二十。擁有傳統985大學4所。
哈爾濱4所一流大學,國內前十。
東北雖然當下經濟發展減緩,人口流出,但在國家的教育版圖中占據了重要位置,顯示了國家對東北的重視。
(3) 雙一流大學的選擇邏輯
一 學校與城市之間的不同選擇順序
非985的雙一流:選城市優于選大學。
城市在選擇大學的過程中,日益重要。不僅因為強勢的城市,就業機會多,而且城市代表一種視野與見識。
同時,國家對于大學的扶助,也可以因城市而分野。比如,北京以前本來就有8所985及其它26所211,在雙一流大學改革中,又新增了8所,傾斜力度大。上海、天津、南京、廣州、杭州等發達城市都增加了雙一流大學。
在辦學經費中,沿海強勢城市,也逐步與內地拉開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廣州,同檔次的大學,就讀的實際收益差別很大。
985大學的選擇:學校優于城市
能夠考上985大學,基本都是頂尖天分,學業發展更重要,學校選擇很關鍵。
當然,城市也要兼顧。
走入社會后,學習機會不多了。
但是,工作連續三四十年,不在乎那幾年,工作后選擇城市,機遇廣闊,人生多變。所以,學校遠比城市重要。
很多短視的人,都把城市看的比頂級學校重要,可謂本末倒置。
名校,學校更重要。
一般學校,城市才重要。
二,三大同區城市慎重比較
華北、華東、西南三區中,城市的選擇有名堂。
A 有北京,無天津。
北京和天津這么近,既然學校檔次一樣,當然優先選北京了。
B 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大學戰爭。
華東的學校也不好選。
上海大學濟濟,名校扎堆。有復旦、上海交大等四大985,以及十幾家其它雙一流。
但是,南京的南京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也是中國大學的前十乃至前五之列。這三城的四家頂級大學,實力接近,難以選擇。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南京經濟發達,文采風流;杭州也是人間天堂,經濟繁榮與生態風景兼備。
為什么南京和杭州遲遲無法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上海太近,上海對南京和杭州存在隱形的壓制。
但是,因為南京和杭州實在太強勢,都是中國最發達省份的省會,所以,上海反過來也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消費市場和科技文教領域、互聯網領域,上海的消費被南京和杭州分流,互聯網產業被杭州領先,一流大學受到南京的強烈抗衡。
這三地的一流大學,江蘇、浙江、安徽籍考生的選擇要多方權衡。
C 成都和重慶的選擇
總體上成都略優,但是兩地各有優勢,云貴川渝四地的考生需要權衡。
三 武漢、廣州、西安三大區域霸主,選擇應果斷
武漢,華中教育中心,廣州,華南教育中心,西安,西北教育中心,在同區域內沒有對手,絞殺周邊,報考選擇容易。
武漢,擁有武大和華科兩大名校,一共7所雙一流大學,且大學總數眾多,在校生超100萬,華中各省的考生,若不去京滬,首選武漢,別猶豫。
廣州:擁有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等7所一流大學,大學眾多,在校生也超100萬,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考生,若不去京滬,首選廣州。別猶豫。
西安:擁有西安交大和西北工業大學兩大名校,一共7所一流大學,西北的考生,若不去北上廣,首選西安,別猶豫。
(4) 二十大城市雙一流大學分別介紹
1 北京(35所)
大國之都,高校云集。中國科教實力最強大的城市。
北京有8所985,全部是一流大學A類,全國最多。
北大清華,超一流大學,舉國矚目,生源質量全國頂級,學校品牌,學術力量也是頂級。
人民大學為政商人才集中地,近年飆升迅速,北師大為中國第一師范大學,北航、北理工為中國著名的理工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都是垂直類頂尖大學。
北京還有其它十幾所211大學,基本都是一流學科大學,包括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中字頭大學,以及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北京字頭的大學。
同時,北京還是本次雙一流改革的大贏家,新增了八家一流學科大學。
包括:協和醫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外交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
論城市,行政級別中國最高,經濟發達,機會眾多,論學校,名校云集,北京不愧是中國考生的第一選擇。
2 上海(15所)
上海有復旦、交大、同濟、華東師范等四所985,全部為一流大學。
其它211大學有東華大學、華東理工、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全部為一流學科大學。
上海也是多改革的大贏家,第二次雙一流改革,增加了好幾所雙一流學科大學,包括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本次又新增1所上海科技大學。
在江蘇生源上,上海與南京存在競爭。南京對本土考生影響力大,。削弱了上海的吸引力。
上海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文教科創突出,也是全國考生青睞之地。
3 南京(13所)
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家985,尤其南京大學影響力巨大。
擁有河海大學、南京航空,南京理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其它六所211。
南京也是第二次雙一流改革大贏家,2022年新增四所一流學科大學,分別是: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本次又新增南京醫科大學。
4 武漢(7所,含2所985,共84所大學)
武漢為中國重要的高教中心,華中區獨霸,其在校生曾多年來全球第一。
擁有武大和華中科技大學兩所985,其中武漢大學為中國十大傳統名校之一。
擁有其它5所211大學。華農,華師、中南財經政法、中國地質大,武漢理工大。
在中國城市雙一流大學擴軍大潮中,不進則退,武漢的雙一流大學雖然仍有7所,但還是原來985和211的老底子,國家沒有給武漢新的名額。
明看是平,實則是虧,成都與西安已經追上來了。
不過,武漢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身居天下之中,到哪里都方便,除了京滬之外,幾乎所有區域的考生,在選擇城市的時候,都將其作為備選。武漢也成為除北京之外,生源地來源最廣泛的城市。
在華中、西南,西北,武漢的高校都有優勢。
好大學多,交通便利,發展勢頭迅猛。未來將成為全國前五乃至前三大城市。
無論哪里人上武漢的大學,都不偏,也不虧。
5 西安 (7所,含2所985,共63所大學)
西北高教中心。
擁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兩所985。西北農林大學總部在楊凌區,未來是否搬遷到西安市區,是個未知數。
另有一流學科5所:西安電子科技大、長安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第四軍醫。
西安與武漢一樣,在區域內獨霸。是整個大西北的教育中心,無對手。
大西北考生除了去京滬之外,首選西安,別猶豫。
6 成都 (7所,含2所985,共56所大學)
西南高教重鎮,擁有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2所985.
西南財經、西南交通等其它2所211。
成都也是雙一流改革的大贏家。2022年新增3所一流學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本部在雅安,未來是否搬遷成都,還未可知。
成都的雙一流,趕上了武漢。不過,成都大學總數比武漢少了二十幾所,故武漢教育實力仍排名在前。
但是,算上位于雅安的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的雙一流大學總數已經超過了湖北。
成都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重慶,西南區學生慎重比較。
7 廣州(7所)
廣州為華南高教中心,全國高教重地。
擁有2所985:中大、華南理工大學。
其它2所211: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第一次新增一流學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第二次改革,新增兩家一流大學:廣州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科教發達, 經濟繁華,且珠三角的高校相對長三角少,來廣州上大學,是上選。不僅大學質量有保證,而且身處廣東,視野開闊,就業機會也多。
尤其對于廣東本地人,以及廣西和海南人來說,廣州首選,別猶豫。
8 天津(6所)
擁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兩所985
其它211兩所:天津醫科大學,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也是雙一流改革贏家,新增2所一流學科大學:天津工大,天津中醫藥大學。
天津比較尷尬,本身科教實力強大,但是由于離北京太近,生源難以競爭過北京。
9 長沙(4所,含3所985)
長沙擁有3所985: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一流大學。
其它1所211:湖南師大。一流學科大學。
長沙為中部省會,發展迅速,未來在中國的地位還將進一步提升。
遺憾的是北有武漢,南有廣州,本土生源部分被搶。
國防科技大學為軍教巨頭,軍校翹楚。
10 哈爾濱(4所,含1所985)
哈爾濱為東北乃至中國教育重地。
擁有1所985:哈爾濱工業大學為全國工科巨頭之一。同時,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是211重點工業類型大學。
作為北大荒所在地省會,中國農業重地,哈爾濱還擁有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兩所其它211高校。
1所985,另外3所211,哈爾濱成為東北最強高教城市。
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一度在中國社會經濟版圖中占據重要位置,近年來經濟下滑,加上氣候寒冷,對高等教育略有影響。
11 合肥(3所)
華東高教重地,擁有985高校中國科技大學。
在鼎盛時期,中國科技大學一度可與清華抗衡。現在勢頭略有減緩,但仍是中國頂級大學之一。
其它2所211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大。
相對經濟實力而言,合肥的高教實力排名還比較靠前。體現了國家對合肥的重視。
遺憾的一面是,合肥本土生源,要同時受到北京、上海,廣州與武漢的影響。
12 重慶(2所,含一所985,共65所大學)
重慶為中國最新的直轄市,也是最大的城市。
擁有1所985:重慶大學;其它1所211:西南大學。
重慶擁有大學64所,大學生人數增長迅速,未來十年左右,超過100萬有可能。
重慶的在校生人數雖龐大,但總人口多,每萬人在校生人數不及成都。
重慶也是雙一流改革的輸家,原地踏步,而成都增加了三所,一共7所,遠超重慶。
隨著重慶的逐步富裕,應爭取更多大學升格,或者借助大學城,引進一批985。
重慶生活便利,發展迅速,風景優美,也是不錯的大學就讀城市。
13 沈陽(2所,含1所985,共47所大學)
東北區域中心,有望成為中國第十大國家中心城市。
沈陽有1所985:東北大學。
其它1所211:遼寧大學,國家一流學科大學。
東北作為一個整體,地域廣大,且各個省會的科教,都十分發達,同時,遼寧省內還存在大連這個計劃單列市,分流了部分沈陽生源。
無論如何,作為東北中心,沈陽的吸引力非常強大。
14 長春(2所,含1所985,共40所大學)
東北高教重地。
1所985:吉林大學,另1所211: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為中國著名高校,現任國家高層中,有6位第一母校為吉林大學,居全國大學第六位。盛產高級官員的搖籃之一。
15 杭州(2所,含1所985,共40所大學)
華東高教重地。
擁有1所985:浙江大學,全國知名。
第二次改革新增1所一流學科大學: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經濟發達,人間天堂,西湖蕩漾,教育發達,綜合了經濟、風景、大學三方面的優勢,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讀書城市。
遺憾的是,杭州如此繁榮,雙一流大學才2所,太少。在校生人數甚至少于東北的長春。
杭州離上海、南京太近,部分生源受影響。
16 大連(2所,含1所985,共 30所)
擁有985大連理工大學。另有211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作為計劃單列市,能與本省的沈陽抗衡,一個重要資源,就是高教。
大連為北方沿海城市,經濟發達,開放度高,對生源吸引力比較大。
17 青島 (2所,含1所985, 共25所)
青島經濟發達,高校強勢,足以與濟南抗衡。
青島擁有1所985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另1所211:中國石油大學。
青島既繁榮,又景美,宜居,是理想的大學城市。
18 太原(2所雙一流,無985)
太原大學教育繁榮,但是不強勢。
首輪改革太原理工入選,2022年山西大學入選,一文一理,全是整齊了。
在北京之側,山西很多好的生源,去了外地。
985先把山西最好的生源收割了。
山西青年,向往北京的特別多。
太原的大學資源,還需要加強。近十年來,羅天昊一直為呼吁國家的教育資源多向河南,河北,山西等欠缺頂級大學的地方傾斜,去年,教育部終于回應了“山河四省”的大學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
19 濟南(1所985,共51所大學)
濟南是雙一流改革的輸家。
作為人口過億大省的省會,濟南只有一所雙一流高校,太少。與山東的經濟和人口規模極不相稱。
不過山東大學卻是贏家。山東大學是985大學,中國老牌名校,而且山大出政治家。在任的省級常委中,有10多名出自山東大學。
濟南需要更多雙一流大學。通過大學城引進也可以。
20 蘭州(1所985,共30所大學)
蘭州是西部少有的擁有985大學的城市之一,在西北僅次于西安。
在東部城市中,除各個省會外,計劃單列市廈門也擁有985大學大,但是廈門總共只有十幾所大學,蘭州有30所。故蘭州入選二十大的最后一名。
蘭州偏居西北,且經濟不發達,導致蘭大生源受到一定限制。改革開放之后,蘭州大學人才流失嚴重,遺憾。
未來蘭州大學需深化改革,比錢比不過,就以開放性和寬松環境留人。蘭州大學畢竟是中國老牌名校,且大西北沉雄大氣,對于國內生源仍有巨大吸引力。
注:
2022年河南大學注冊地由開封改為鄭州,并且在鄭州擁有校區。但鑒于河南大學主體校區還在開封。今年暫不納入鄭州統計。
河南大學主校區實現正式搬遷之后,會引起鄭州巨變,鄭州可能取代太原。
鄭州人口千萬,所在省河南擁有1億人口,此前還沒有1所985,也算是委屈了幾十年。未來應有大的變化。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注來意,否則不通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