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前的孩子正好處于自立階段,發火哭鬧、撒潑打滾等情緒事件非常多,父母經常為此頭疼。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不同的做法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看完這4個結果,你會改變你之前的做法嗎?
01
粗暴制止
很多父母只能接受孩子表達出開心、快樂等正面情緒,不能接受孩子表達傷心、憤怒、嫉妒、羞愧等負面情緒。
孩子哭的時候,讓孩子憋回去,不許他哭。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懲罰孩子,不讓他發火。
這樣做的結果,或許會讓孩子變得“情緒穩定”,不哭不鬧不發火,但往往是表面的和平。
那些負面情緒一點一點堆積在孩子內心,無處宣泄,要么在某一天猛然爆發,要么消耗掉孩子的生命力。
武漢市武昌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振東醫生說:我們一年能看3萬個孩子,最小的抑郁癥患者是6歲,80%是心理情緒問題,不是精神問題。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心理健康問題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小學生抑郁檢出率為10%。
可見,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02
不理不睬
有一種做法是:當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轉身走掉,不理不睬,漠視孩子,等孩子哭夠了,氣消了,咱們再談。
乍一看,這么做好像沒問題,因為父母普遍認為孩子的哭鬧發火是對自己的威脅。
如果哄孩子,不就是縱容了這種威脅嗎?不能慣著孩子!
也有的家長用這種方法磨煉出了一個從小就知道哭沒有用、發火解決不了問題的懂事孩子。
但是這么做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嗎?
1-5歲的孩子會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善的原因,在面對無法抗拒的壓力和激烈的負面情緒時,啟動緊急應激反應模式--《孩子的大腦》
比如在吃零食、買玩具、看電視、玩手機這些事情上,哭鬧發脾氣確實是孩子在威脅大人。
很多家長會轉身去別的房間,做別的事情,獨立留下孩子站在那哭鬧、發脾氣,直到安靜下來。
感到被“拋棄”的孩子,會越哭越厲害,試圖用更激烈的情緒喚回父母的關注。
如果父母一直不過來,孩子就一直哭,直到精疲力盡。
看似是父母的勝利,但對于培養孩子情緒能力這方面來講,是得不償失。
孩子會愈加頻繁的爆發出激烈的負面情緒,或者進入自我封閉的狀態。
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發展出穩定的情緒能力。
03
過度看護
孩子哭鬧傷心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心疼,尤其是老人,最聽不得哭聲。
為了避免孩子再次哭鬧,家長可能會極力避免各種惹孩子哭的事情。
只要孩子不哭不生氣,啥都好商量。
這種過度看護孩子,也會阻礙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
從情緒發展能力的規律來看,只有讓孩子體驗過生氣、傷心等各種負面情緒,真真切切的感受情緒是如何來的,該如何走,才能逐步掌握控制情緒的能力。
如果總是避免孩子接觸危險、損失或者障礙,使他體會不到傷心或發怒的感覺,也就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當孩子上學以后,這些情緒壓力事件就無法避免了,那個時候,孩子將無法面對強烈的情緒。
04
情緒教練
只有當孩子度過了自立期,通常是5歲之后,孩子們才能發展出其他克服壓力的辦法,不再完全依賴外部的調節,在這之前,父母給予關切和幫助尤為重要。---《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5歲前,父母要充當好孩子的情緒教練,在愛與關注下,手把手教會孩子感知情緒,表達情緒:
1、不要留下孩子獨自發怒、哭泣
當孩子哭鬧生氣的時候,我們要比孩子更冷靜,而不是比孩子更生氣。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在這個時候獲得關注。
我們可以深吸一口氣,在孩子身邊蹲下來,這個動作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糟糕的情緒狀態下,依然會被父母關注,而不是拋棄。
如果父母情緒能力更穩定的話,可以擁抱孩子,這樣的關注更有利于孩子調整情緒。
我們要把情緒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兩個概念分開。
情緒是需要被接納的,任何人都會出現不好的情緒,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表達情緒的方式需要調整,比如孩子打人打自己、摔砸東西,這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留在發怒哭泣的孩子身邊,是理解孩子現在很難過,很生氣的情緒,這一點需要讓孩子感受到。
2、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情緒發泄方式
與其不斷告訴孩子:生氣不能打人,不能砸東西,哭鬧不能躺地上。
不如告訴孩子:你可以打打抱枕、可以跺跺腳、可以抱著玩偶哭一哭,這樣會讓你舒服一些。
撒潑打滾是孩子無師自通的情緒表達方式,不想讓孩子用這個方式,那就要教給孩子新的方式,比如:
◆在家里設置一個情緒角落,放一個可愛的小沙發,在墻上貼一些表情卡通圖案,只要孩子傷心生氣了,都可以坐在這個角落里釋放情緒。
◆專門制作一個生氣抱枕,讓生氣的孩子打一打,錘一錘。
◆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氣球,傷心的時候,我們吹個藍色的氣球,讓孩子把氣球放飛,生氣的時候,我們吹一個紅色的氣球,讓孩子打開窗戶放飛出去。
這些方式都能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溫和的、不傷害別人、不內傷自己的渠道,把負面情緒疏導出去。
有的孩子還會自己想出辦法,比如畫畫、聽故事、自己在房間呆一會兒。
慢慢的,孩子就能駕馭那些激烈的情緒了,達到我們期待的“情緒穩定狀態”。
3、多和孩子討論情緒
5歲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情緒學習模塊就是認知情緒和表達情緒,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負面情緒,每種情緒的表現是什么。
這不是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學會的,有多少成人都察覺不到自己憤怒情緒下隱藏的嫉妒、羨慕、羞愧。
所以我們需要經常和孩子討論情緒,包括:
◆每天晚上睡覺前傾聽孩子今天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完整的描述情緒事件,被老師批評了所以傷心,和朋友鬧矛盾了所以生氣。
◆經常跟孩子說說自己遇到的情緒事件,讓孩子知道原來大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在情緒怪獸面前,大人和小孩一樣,都是要不斷成長的。
◆給孩子讀情緒類繪本,比如《生氣的亞瑟》《小熊壓力很大》《青蛙佛羅格》《小兔湯姆系列》,讓孩子從繪本故事中了解各種情緒。
每一次激烈情緒爆發的事件都是孩子學會駕馭情緒的好機會。
如果孩子能夠在5歲前獲得充足的情緒鍛煉機會,經常與自己的情緒連接,未來才不會在更大的壓力事件中,被情緒擊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