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的駝鈴余韻尚在耳畔,永昌大地上的灶火已升騰起新時代的煙火芬芳。“民以食為天”,這句鐫刻在中華文明基因里的箴言,在甘肅金昌永昌縣化作十八道風味獨特的 “永昌十八子”。這些名字帶“子”的特色小吃,不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以美食為媒,串聯起歷史傳承、文化創新與產業振興的發展脈絡,勾勒出西北小城向新而行的奮進圖景。
永昌“十八子”絕非簡單的美食堆砌,而是一部鐫刻在味蕾上的地域史書。地處北緯38°黃金種植帶的永昌,坐擁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養,富硒土壤孕育出優質糧蔬,廣袤草原牧養著肥美牛羊。得天獨厚的自然饋贈,讓這里的每一道美食都自帶“地理標志”。以聲名遠揚的羊肉墊卷子為例,精選當地散養羔羊,經數小時文火慢燉,肉質鮮嫩酥爛;手工搟制的面卷在濃郁肉汁中充分浸潤,吸飽鮮香,筋道與醇厚在齒間交織。這道凝聚著西北豪情的佳肴,先后被列入縣、市級非遺名錄,并在全國摘得“中國金牌旅游小吃”桂冠,成為永昌美食的金字招牌。
每一道“子”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春日里,鮮嫩的榆錢與面粉交融,蒸制出清香爽口的卜喇子,山野的清新氣息裹挾著麥香,一口便能嘗盡時節饋贈;寒冬時,闔家圍坐的暖鍋子盛滿蘿卜、粉條與丸子,蒸騰的熱氣驅散寒意。從選材、備料到烹飪,每道工序都暗藏玄機:手工揉面的力道、火候把控的精準、秘制調料的配比,代代相傳的技藝里,藏著對食材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
文旅融合的浪潮,為“永昌十八子”插上騰飛的翅膀。永昌縣立足資源稟賦,精心打造“美食+文化+旅游”的立體產業生態。走進永昌縣鐘樓小吃城,古色古香的建筑與此起彼伏的吆喝聲相映成趣,40多個檔口將十八種風味一網打盡,透明化廚房讓游客親眼見證美食誕生的全過程。今年五月舉辦的“來永昌吃十八子”四月八民俗文化節,更是將美食與非遺、演藝深度融合:游客們一邊品嘗灰豆子的綿密、漏魚子的爽滑,一邊欣賞非遺、小戲小曲的精彩表演,沉浸式感受永昌的獨特魅力。
從絲路古道上的風味驛站,到新時代的文旅新地標,“永昌十八子”的華麗蛻變,不僅是傳統美食的現代化轉型,更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未來,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持續提升、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這組承載著地域記憶與民族風情的特色美食,必將成為永昌縣最閃亮的城市名片,在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上,書寫更多“舌尖上的傳奇”,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來源:愛永昌客戶端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