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特色小吃Top10,不吃準后悔!”
贛地飲食,承楚風吳韻,匯山水靈秀,自秦漢便有“嘉蔬精稻”之譽。
唐宋時文人輩出,飲食亦見風骨:
文天祥以雞胸肉佐荸薺,創(chuàng)“文山雞丁”,取剛正之味;
蘇軾貶謫途經,誤將豬肉裹稻草煨煮,成就肥而不膩的“東坡肉”雛形。
至明清,袁枚贊江西米粉肉“味兼南北”,贛菜始以“鮮辣香醇”立名。
客家南遷,為贛菜添遷徙印記。
贛南三杯雞以茶油、米酒、醬油煨制,傳為孝子救母所創(chuàng),辛香中藏溫情;
鄱陽湖漁耕千年,白澆雄魚頭取湖魚之鮮,配椒姜激醒味蕾;
井岡煙筍吸山林清氣,與臘肉同炒,盡得山珍真味。
余干辣椒炒肉辣而不燥,蓮花血鴨紅亮誘人,皆成市井經典;
樂平燈籠椒兩登宴席,瑞金牛肉湯入列非遺,瓦罐湯與米粉更成游子鄉(xiāng)愁符號。
其味恪守“無鮮不歡,無辣不興”,順時而食。
立夏啖米粉肉以迎夏,冬至打麻糍以祈年,
一羹一菜皆系風土深情,于煙火蒸騰中,
續(xù)寫千年飲食的醇厚篇章。
南昌瓦罐湯
根正苗紅的江西味覺名片。
這口煨了千年的老火湯,用陶土瓦罐當“窯洞”,
把排骨、母雞、茶樹菇往里一塞,炭火煨足七八小時,
湯色清亮得能照見人影,喝起來卻像給舌頭蓋了層綢緞被——鮮得渾厚,暖得踏實。
傳說朱元璋打仗時被這瓦罐湯救過命,
其實更靠譜的是北宋街頭就有挑擔煨湯的販子。
如今南昌人晨起不喝碗湯,總覺著日子缺了魂兒。
瓦罐鎖住了食材的精氣神,煨出的不是湯,是江西人骨子里的溫潤與倔強。
安遠三鮮粉
客家美食活化石,創(chuàng)于漢晉、興于唐宋,連唐伯虎都曾為它題詩改名。
這碗粉的靈魂在“三鮮”,
現(xiàn)殺的豬肝、瘦肉、小腸在山茶油里滾出焦香,再匯入豬骨高湯熬成金黃濃湯,
最后潑在安遠富硒米做的米粉上。
米粉吸飽湯汁后滑溜帶韌,豬雜脆嫩得能嚼出肉汁,
配上吸飽鮮味的豆芽青菜,一碗下肚渾身暖透。
當?shù)厝肆璩克狞c就開灶熬湯,說這口鮮得趁早,晚了味就“跑”了。
南昌炒粉
江西人骨子里的鄉(xiāng)愁,
米粉選本地晚米經浸、磨、濾、捶等十二道工序做成,細若琴弦卻久炒不碎。
傳說清朝末年南昌萬花樓首創(chuàng)牛肉炒粉,
用牛腰肉配秘制醬料,一鍋只出兩盤,火候拿捏得像繡花。
如今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炒粉攤,老師傅顛鍋時米粉騰空起舞,
落鍋時裹著豆芽的脆、肉絲的香,最后一把辣椒粉點睛,
嗦一口,米香混著鑊氣直沖天靈蓋。
這碗粉里藏著南昌人的實在,管你穿西裝還是拖鞋,蹲在塑料凳上都能吃出江湖豪氣。
靖安燙皮
江西靖安的靈魂小吃,堪稱客家美食的活化石。
這道以大米為魂的薄皮,經草木灰水浸泡、石磨成漿、旺火蒸制,化作半透明的米香綢緞。
咬下去“咔嚓”脆響,米香在齒間炸開,
晾涼后又變得柔韌筋道,裹上酸菜辣椒,酸辣鮮香直沖天靈蓋。
相傳古時靖安多雨潮濕,先民以堿性燙皮中和體內酸氣,既防風寒又養(yǎng)胃。
如今曬場上的燙皮片如金色波浪,
油炸后酥脆似薯片,蒸煮后軟糯如云,每口都是山野與煙火氣的交響。
弋陽大禾米粿
江西人藏在舌尖的千年溫柔。
這產自上饒弋陽的“年糕之尊”,用當?shù)靥赜械拇蠛坦扰渲饺?/p>
經“三蒸兩百錘”的古法捶打,練就了潔白如玉、柔韌透光的身段。
咬下去先是爽滑,繼而糯香纏綿,
久煮不糊的本事讓它能炒能烤,最絕是配著冬筍肉絲炒到微焦,
米香裹著煙火氣直往鼻子里鉆。
同治年間的縣志還寫著它當貢品的榮耀。
如今它頂著“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的頭銜,卻仍是弋陽人過年必吃的念想,
畢竟沒有什么比全家掄著木錘打年糕更暖胃暖心的畫面了。
鉛山燙粉
這碗藏著千年煙火氣的米粉,是每個外地人來贛州必嗦的“早茶”。
它出身江西上饒鉛山縣永平鎮(zhèn),
用當?shù)?strong>鵝湖大米磨漿蒸制,米粉細滑彈牙,像咬著一縷會跳舞的陽光。
這碗粉的靈魂在“燙”字,
米粉在沸水中滾三滾,撈起時帶著脆生生的筋骨,
澆上用豬筒骨熬足十小時的高湯,湯頭滾著油花,肉絲、姜沫、辣椒在熱湯里跳起探戈。
老饕會叮囑老板多加一勺酸腌菜,
再配根現(xiàn)炸油條,嗦一口粉,咬一口浸滿湯汁的油條,寒冬早晨也能吃出滿頭大汗的痛快。
別小看這碗粉,
南宋詩人謝枋得曾為它寫詩:“湯鑊海沸騰,玉龍自相扳”,說它比皇宮御膳還鮮。
南昌白糖糕
是南昌市西湖區(qū)的百年非遺美食,起源于明清,民國時已是茶樓標配。
這道“江西五大傳統(tǒng)名點”用糯米粉搓成細條盤成玉鐲狀,
經低溫油炸至金黃酥脆,裹上凍米粉與白糖混合物,
咬下去外酥里糯,米香裹著清甜在舌尖化開,像咬住了一朵云。
老南昌人辦宴席必上這道點心,
圖個“糕”諧音“高”的好彩頭,街頭小攤現(xiàn)炸現(xiàn)賣,熱乎著吃最是暖胃暖心。
景德鎮(zhèn)餃子粑
是贛皖交界處流傳六百年的市井美味。
這小吃藏著朱元璋征戰(zhàn)鄱陽湖的傳說,
皖南農戶用米粉裹著時蔬招待落魄的帝王,
蒸籠一開,米香裹著山野氣,竟讓這位未來的皇帝念念不忘。
如今景德鎮(zhèn)人仍守著柴火灶臺,鵝湖晚米磨漿做皮,
薄到能透出蘿卜絲的嫩、韭菜豆干的翠,蒸籠里滾著熱氣,
咬一口,軟糯米皮裹著鮮辣或清鮮的餡,配碗肉餅湯,瓷都清晨的煙火氣全在這口溫熱里。
江西信豐的蘿卜餃
是客家人用智慧焐熱的鄉(xiāng)愁。
這餃子皮透如蟬翼,用的是本地紅薯粉揉出的韌勁,
裹著信豐沙地白蘿卜的清甜,
這蘿卜可是乾隆年間縣志就蓋章的寶貝,皮肉雪白,一咬汁水直往舌尖竄。
再添上鮮魚片和豬肉,旺火一蒸,
餃皮裹著餡兒像塊半透明的玉,蘸著辣椒醬油入口,鮮、辣、甜在嘴里炸開煙花。
聽說當年紅軍游擊隊被困山里,
百姓就靠送蘿卜餃給他們續(xù)力氣,這餃子皮薄,可裹著的情誼厚實著呢。
九江桂花酥糖
江西九江的傳統(tǒng)名點,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記憶。
這款小吃以富強粉、白麻仁、白砂糖、飴糖及糖桂花為原料,經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其色乳白如玉,質地細嫩,輕咬一口,骨脆與油潤在舌尖交織,
甜爽中帶著桂花香,麻香余韻綿長,仿佛將九江的秋意都封存在了這方寸之間。
傳說北宋時,九江湓浦街有蘇姓匠人首創(chuàng)此糖,
后因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提議加入桂花,風味更勝,遂流傳至今。
明清時,它沿長江遠播江浙,成為文人墨客茶余佳品。
如今,這酥糖不僅是九江人走親訪友的必備手信,
更藏著潤肺健胃的古方智慧,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與匠心的傳承。
江西老表端出這桌"千年飯局",硬是辣得歷史冒汗,鮮得山水打顫!
瓦罐湯的香氣還在滕王閣上飄,三鮮粉的熱氣已漫過鄱陽湖。
莫嫌贛菜潑辣,這辣子里頭藏著文天祥的骨、蘇東坡的魂。來喂!
晨起去巷子口嗦碗鉛山粉,夜市蹲板凳啃白糖糕,瓦罐煨著的何止是湯?
是兩千年煙火人情煨出的活歷史。
老表,恰飯不?辣椒管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