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6日訊 “答應的事,就要做到閉眼那天!”自1985年主動請纓守護馬本齋烈士陵園以來,這位獨臂老人用殘缺之軀擎起如山諾言,四十年風雨無阻守護忠魂,在時光長河里鑄就誠信豐碑,用生命刻度詮釋了共產黨人“諾重千鈞”的赤子丹心。
以行踐諾,讓忠魂永駐人間
蔡恩坤,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張魯回族鎮韓莊村村民。自幼受馬本齋抗日事跡熏陶,1969年參軍,在服役期間因公致殘,左前臂齊肘切斷。1985年,當得知馬本齋烈士陵園需人守護時,他主動請纓,放棄村委會工作,主動承擔起守護陵園的重任。當時,他的家庭面臨著諸多困難,妻子要承擔繁重的農活,子女也還年幼,但他心中秉持著“馬司令對張魯有感情,張魯人民應守護他”的信念,說服了家人,毅然扛起了這份責任,開啟了他的守墓生涯。
自此,他拖著殘疾之軀,每日往返于村委會工作與陵園之間,風雨無阻。陵園初建時荒草叢生、不通水電,他獨居7.8平方米的磚房,單手執掃帚清掃落葉,一干就是一整天,從未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40年來,他掃禿了200余把掃帚,磨破了無數雙手套,卻從未讓陵園蒙塵。
以樹為信,讓承諾扎根歲月
四十年來,蔡恩坤不僅一直看護著陵園,還在陵園內栽下楊樹、柏樹和四季常青的冬青。他說:“人不可能時刻陪伴在馬司令身邊,種下這些樹,就可以長久地陪伴他?!边@些樹苗在他的照料下郁郁蔥蔥,如今已亭亭如蓋,成為陵園忠實的“守陵人”。遠在長春工作的兒子多次勸他去安享晚年,但都被他拒絕了。他堅定地表示:“我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離開這里,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會一直守護好烈士。”如今,他的女兒和女婿也表示,等父親干不動了,他們會接過父親的擔子,一直將陵園守護下去。這份承諾,已化作蔡家兩代人守護烈士精神的接力。
馬本齋之子馬國超將軍曾7次到訪陵園,他緊緊握住蔡恩坤的手,連聲感謝,稱他的守護讓烈士“不再孤單”;馬本齋警衛連連長高翔及新疆兵團老戰士來訪時,含淚將陵園托付給蔡恩坤,說:“老首長交給你了。”蔡恩坤堅定地承諾“放心吧,答應的事,就要做到閉眼那天!”。
以誠傳魂,讓英雄精神永續
自1985年馬本齋烈士陵園落成以來,蔡恩坤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從園內的一片落葉,到櫥窗上的灰塵,老人都認真打掃。隨著時間的推移,蔡恩坤的心境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如果說起初幾年是出于對英雄的緬懷與敬仰,那么如今,這已成為他心中難以割舍的一份情懷。
為講好馬本齋的故事,在守墓的這些年里,蔡恩坤閱讀了大量關于馬本齋烈士和革命史的書籍,成為了馬本齋事跡的“活字典”。每當有學校和單位來陵園掃墓,他都會主動擔任義務講解員,慷慨激昂地講述馬本齋烈士的英勇事跡。每一次講解,他都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感覺自己是在為宣傳革命精神、教育下一代貢獻自己的力量,工作充滿了意義。他的講解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常常讓聽眾深受觸動。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馬本齋烈士和回民支隊的英雄事跡,革命精神也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馬本齋烈士陵園也不僅成為了一個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更成為了一個弘揚誠信精神、傳遞正能量的生動課堂。
四十載春秋更迭,蔡恩坤用獨臂書寫了一部關于誠信的壯美史詩。他守護的不僅是烈士陵園,更是中華民族“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基因;他傳承的不僅是紅色記憶,更是新時代公民“重諾守信、一諾千金”的價值追求。他的故事,是寫給時代的“誠信詩”,是刻進歷史的“精神碑”。他的事跡,將如同陵園內的蒼松翠柏,永遠屹立不倒,激勵著人們去追尋那份對信仰的執著與堅守。
閃電新聞記者 左新新 聊城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