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八秩春秋,山河巨變。當歷史指針回撥到抗戰的烽火年代,山東的醫療器械產業在民族存亡之際蹣跚起步,于簡陋作坊中鍛造出守護生命的利器。值此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聯合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推出“烽火記憶看新華”欄目,透過醫療器械發展史中的紅色印記,見證中國醫療事業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的壯闊征程。
在根據地簡易廠房里,第一代醫工人用鐵錘敲出止血鉗的雛形;孟良崮戰役的手術室里,戰地醫生借助自制手術器械實施急救;新中國成立前夕,醫療裝備隨遷徙大軍從深山走向工業重鎮......這些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故事,構成了新華醫療自主創新的精神譜系。從手工鍛造“剪鑷鉗”到智能醫療設備出口海外,從戰地急救包到現代化醫療體系,每一件器械都承載著醫工先輩產業報國的初心。
本欄目將以醫療器械發展史為坐標,尋訪戰地醫院舊址,整理軍工檔案文獻,聆聽老技工口述歷史?,F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抗戰時期醫療物資生產檔案、建國初期醫療器械研制手稿、改革開放前沿醫療技術引進紀實等珍貴史料。無論是斑駁的器械模具、泛黃的工藝圖紙,還是親歷者的影像資料,都是拼合山東醫療事業發展圖景的重要碎片。
聯系電話:18265888198 13964376680
郵箱:lruyue@qq.com
當四月的暖風掠過博山群峰,源泉鎮的山溪馱著桃杏落英如期而至,將天津灣西村的青石巷浸潤成流動的胭脂河。六百歲的墨松抖落經年霜色,虬枝間迸出翡翠般的新芽,與坍塌地洞旁爆燃的野薔薇構成時空交錯的畫框,在青磚墻上勾勒烽火年輪。風掠過雜草叢生的地道口,仿佛訴說著一位共和國將軍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天津灣西村航拍,圖片攝于2025年
1947年,南麻戰役的硝煙浸透了這片土地,高粱地染著血色的殘陽,擔架隊踩著泥濘的田埂,將血肉模糊的戰士抬進臨時后方醫院。天津灣西村便是當年后方醫院之一,那時的醫院,不過是幾間夯土壘就的民房。村里那座幾百年歷史的“官廳”,因為房間寬敞、周邊地勢平坦成為“開刀房”首選之地。村里老書記闞鳳忠說:“開刀房就是那時候的手術室,在這里做完手術后,傷員們接著就被送到村民家里養傷,醫護人員換藥都是在村民家里。哪里有傷員,哪里就是病房?!痹陉R鳳忠的描述中,我們還原了當年的器械室……
官廳的墻角堆著鄉親們湊來的棉絮,木架上擺著粗瓷碗熬的藥湯,而最珍貴的,是那些漆色斑駁的鐵皮箱——里頭整整齊齊碼著鑷子、手術刀、止血鉗……它們跋涉過封鎖線,躲過敵機的轟炸,最終躺在這間土屋里,成了戰士們的鎧甲。
解放戰爭時期,天津灣西村的“官廳”成為臨時后方醫院,圖片攝于2025年
雖無直接記載這些器械來自何處,但是作為南麻戰役的重要參戰部隊,華野九縱是由膠東軍區八路軍部隊改編而來,九縱司令員就是親自下令在膠東軍區成立“器械組”(新華醫療的前身)的原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參戰的九縱官兵多來自于膠東,而軍需物資也同樣多來自于膠東。作為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新華醫療自然承擔了部隊醫療器械生產、供應任務。
7月,南麻戰役的炮火裹挾著三百余名傷員涌入北崮山村和天津灣西村的后方醫院。其中一位年輕的戰士遲浩田,因在前線負傷被緊急轉移到天津灣西村后方醫院。由于傷勢嚴重,失血過多,遲浩田生命垂危。已經“死”過一次的遲浩田,靠著沂蒙鄉親煮小米粥和沂蒙紅嫂的乳汁,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雖然人已經醒過來了,可是傷勢卻非常嚴重。因連日在轉移途中的顛簸和暴雨侵襲,又沒能及時用藥的緣故,原本的傷口已然潰爛化膿。殷紅的鮮血混著黃色的膿水,刺鼻的腐臭不斷向外擴散。更可怖的是,數不清的蛆蟲正密密麻麻地在傷口上蠕動,軍醫看著他腫脹得已經變成青黑色的小腿,斷定右小腿的動脈和一根骨頭被打斷,傷口嚴重感染,必須馬上開刀截肢。
遲浩田瞟了一下手術室,一個醫生正用木炭給一個準備截肢的傷員在腿上畫杠杠。旁邊被截下的腿、胳膊放在柳條筐里面,讓人不寒而栗。遲浩田大聲吼道:“我不截肢!你們要截我的腿,就先砍我的頭!”
遲浩田死死地摳住官廳門口的立柱,執拗地不肯進手術室。他聲嘶力竭地呼喊著:“我堅決不截肢!我還要打仗!看你們哪個敢鋸我的腿!”“你們就知道截肢?難道真沒有別的法子嗎?”
這震怒又凄涼的喊叫,沖擊著在場的每個人的心。醫生們經過反復檢查和商議,提出了一個保守治療的手術方案。清創、接骨、用特制夾板固定。當遲浩田被抬下手術臺從麻醉中清醒過來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腿還在不在?忙伸手去摸,發現右腿打上了硬邦邦的石膏和夾板。用左腳碰碰,右腳還在。于是,一陣狂喜涌上心頭:“我的腿保住了!”手術竟奇跡般地成功了。
遲浩田從這里走了,但是這段記憶卻刻骨銘心。1986年11月23日,遲浩田重返天津灣西村。他駐足在曾是手術室的官廳前,指尖輕觸褪色的門框,嘶吼著拒絕截肢的場面恍如昨日。遲浩田轉身對隨行人員低聲道:“當年,我就是緊抱著門柱,是這里的鄉親們又救了我的命?!?/p>
天津灣西村臨時后方醫院墻面上,掛著遲浩田與當地民兵的珍貴合影
風掠過院中的老松樹,沙沙聲如舊日絮語。從烽火中一把鑷子,到實時傳輸數據的高頻電刀;從手鑿“XINHUA”字樣的手術鉗,到能感知組織壓力的智能止血鉗——金屬的冷硬里始終躍動著灼熱的火種。那些救過戰士性命的鐵疙瘩,早已化作新華醫療的紅色血脈,在抗美援朝的硝煙中,在汶川震后的廢墟間,在一帶一路的征程上……八十余載春秋更迭,那些救過他性命的鐵器從未冷卻,始終在人類與死神的拉鋸戰中,煅燒出新的鋒芒。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孫銀峰 耿茹月 通訊員張衍釗 李士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