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衛立煌不是共產黨人,卻在新中國成為副國級高官。
他曾圍剿紅軍,也曾偷送八路軍彈藥,他是蔣介石的“西北屏障”,也是毛澤東口中的“有功之人”。
他到底站在哪一邊?歷史沒有口供,但有細節。
緬北的槍聲,忻口的血
衛立煌的軍人履歷,幾乎和抗戰史重合,他不是最有名的,卻是最特別的。
他是唯一一個被中共與國民黨同時“爭取”的將領。
1937年,忻口戰役,華北要塞,日軍大舉西進,衛立煌坐鎮太原,屬蔣系晉綏軍。
開戰第一天,他給八路軍來了封電報:“需你們從背后牽制敵軍,否則正面吃不住。”
朱德回電:愿聽指揮,這是國共第一次聯合作戰,不是政治口號,是子彈打出來的。
忻口三十天,陣地易手十七次,步兵打光,用工兵;工兵死完,掏出大刀,陣地上,尸體堆出一人高。
八路軍129師穿插敵后,打爆日軍糧道,正面戰場得以喘息。
這仗最后打贏了,贏得不是全勝,但贏得一件事:共產黨對衛立煌開始記錄第一筆“賬”。
不是敵,不算友,但這人,能合作。
時間到了1943年,緬北,密林,雨水,瘴氣,還有敗兵。
國軍遠征軍第一次入緬,被打得一塌糊涂,十萬潰敗,日軍不怕他們,怕的是后來的第二次遠征軍——衛立煌部。
他是唯一一個不愿當替罪羊的人,第一次失敗,他沒參與,第二次,他要親自下場。
昆明,密令直達“派你統領遠征軍第二次入緬”,沒人愿意接,只有衛立煌拍案應下。
“這仗我來打。”他是怎么打的?不是硬拼,而是摸日軍的命門。
他拿出手繪地圖,對參謀說:“這條是野人山,日本人不熟,我們熟。”
野人山以叢林、毒蛇著稱,是條命門路,日軍不設防,他讓孫立人繞道突襲,一夜之間,打穿日軍側翼,活捉一百三十人。
再往前推進,滇西淪陷區收回,保山、騰沖、龍陵重歸中國,這是抗戰里少見的逆襲劇本,遠征軍洗雪前恥,衛立煌一戰成名。
更重要的是
他打完仗沒走,留下軍需、藥品、器械,送給滇緬的少數民族部隊,他說:“這些人,是咱們未來的屏障。”
這話傳到延安,葉劍英做了標注,“衛立煌,熟滇緬、善用兵,非頑固派。”
他給延安送過百萬發子彈
1940年前后,八路軍傷亡慘重,尤其是在華北,晉察冀軍區多次告急:彈藥不足,無法防守。
他們沒找毛澤東,找了衛立煌。
奇怪嗎?不奇怪。
衛立煌從1938年起,就私下給八路軍送物資,最少時,一車藥品;最多時,100萬發子彈、25萬顆手榴彈。
運輸地點:山西壽陽,運抵武鄉。
那時候,八路軍打仗靠繳獲,打不動就埋伏,但衛立煌的物資,解了他們一次生死關。
他怎么敢?蔣介石知情嗎?答案是:不知道,但猜到了。
1940年,蔣介石派軍統特務查駐地軍火倉庫,庫房完好無損,賬本不對。
衛立煌回應:“送前線去了。”沒人能查,因為這人是嫡系,是“蔣的西北信使”,可他偏偏不走這一條線。
1938年,他親赴延安,見毛澤東,進窯洞,喝小米粥,毛問:“你對我們怎么看?”
衛答:“你們不怕死,能打仗,比我們強。”
那一晚,朱德親自送他出窯洞,兩人把酒言歡,衛立煌喊他“大哥”。
這些不是套近乎,而是拉關系,衛立煌在押寶,不是政治投機,而是認清趨勢,他看出,共產黨是真打仗的,國民黨是真窩火的。
從“剿總司令”到“放錦州”
到了1948年,整個東北都成了焦土,蔣介石急了,調衛立煌出任“東北剿匪總司令”,名義上是剿共,實則收尸。
這時候,衛立煌已經不再“聽話”了。
他一到沈陽,第一件事不是閱兵,而是打聽遼西戰況,他聽說林彪圍錦州,命人給南京打電報:
“不要命令我突圍,錦州已無解。”
蔣不理,連下四道命令:突圍、增援、反攻、死守。衛立煌全不執行,他只做一件事:“拖”。
拖命令,拖時間,拖到解放軍切斷葫蘆島、斷絕錦州援軍。
林彪順利拿下錦州,戰役轉折點至此完成。
這是衛立煌“第二次倒戈”,不說話,不抗命,也不戰,這比通共更可怕。
沈陽失守前,他主動與地下黨聯系,將衛隊撤出城郊,留下幾條通路,林彪進城那天,只損失一個排。
毛澤東聽到消息,說了一句:“衛立煌,不動聲色,干得漂亮。”
他是“戰犯”?還是中共“重點保護對象”?
1948年,新華社公布一份名單,43名“頭等戰犯”,衛立煌排在第28位。
全國震動,他的下屬看名單后,憤怒地說:“這就是你幫共產黨換來的下場?”
衛立煌沒吭聲,只是笑了,“你們不懂,這是共產黨在救我。”這句話,沒人聽懂,但后來發生的事一一驗證。
先說背景。
彼時內戰已入末局,國民黨瘋狂清洗“通共”人員,衛立煌,東北全線失守的最高指揮官,最該背鍋。
但蔣介石沒動他,只讓他“調休”,軍統內部卻已經有人準備動手,搞“意外事故”。
就在這時,新華社公布名單,公開定性為“戰犯”,把他拉進敵對陣營。
這不是打擊,而是“蓋章”保護,因為只有“敵人”,才不會被國民黨自己人暗殺。
這是中共對衛立煌的“暗保護”。
衛立煌反應很快,他公開“憤慨”,私下感恩,他說:“共產黨沒有忘記我,還給我留了條命。”
隨后,他主動“告病”,離開南京,赴法國“就醫”,一走就是七年,七年里,他沒斷過聯系。
法國巴黎,1950年,他在留學生中見一個熟面孔,“你是不是延安出來的?”那人一愣,點頭。
衛立煌把他拉到一邊,小聲說:“能不能幫我傳句話給毛主席?”
他說了一句完整的話:“我不入美國籍,不投國民黨,等待祖國歸來。”這不是客套,他說到做到。
1951年,蔣介石派人去巴黎見他,勸他出山,復職,衛立煌只說了一句:“我母親還在大陸。”
“你們要我出山,可以,先保證我娘平安。”蔣辦不到,中共做到了。
毛澤東親自設宴,任命副國級
1955年,衛立煌回國。他58歲,走下飛機,精神硬朗,迎接他的,不是干部,不是秘書,是毛澤東親批的專車。
車上只有一個人,王稼祥,車到中南海,毛親自設宴。
全場人靜得出奇,毛開口:“衛將軍,你回來了。”
衛立煌站起身,鞠躬,不說話。
毛笑了笑,說:“過去的事,一筆一筆都有記。”
“該記功的,記功,該記過的,也記過。但今天,請你代表軍人,加入新中國的國家機構。”
這場晚宴,沒人做筆記,沒有官話,只有酒和歷史。
宴后第二天,國務院發布任命:
“衛立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這是副國級,是待遇,也是信任。
有人質疑:為什么不是李宗仁?為什么不是白崇禧?
答案只有中共高層知道。但從結果看,衛立煌有三樣別人沒有的東西。
第一,他是蔣系嫡系,歸順,震動最大。
不像桂系,不像地方軍閥,他是南京系統中樞出身,蔣信他,民眾認他,歸順新中國,是標志。
第二,他懂“進退”。
不搶功,不推鍋,打仗不胡來,輸贏有擔當,最重要:他知道什么時候該退。
進州就是退,不執行命令就是退,是“看清局勢”后的選擇,不是投機。
第三,他有“賬”。
共產黨是記賬的,忻口戰役、緬北反攻、物資支援、錦州“放行”。
這不是感情賬,是命賬,少死了多少人,多打了多少仗。
1955年,衛立煌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話:“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沒有選擇繼續錯下去。”
有人問他:“你后悔跟過蔣介石嗎?”
他說:“他是我的上司,但我不欠他,共產黨,是給了我后半生的人。”
回顧這段歷史,衛立煌并不神秘,也不特殊,只是比別人早了一步認清方向,他用“拖”贏得遼沈,用“送”挽救延安,用“退”保全自己。
他沒有舉起紅旗,但把槍口抬高了三寸。
這三寸,決定了一生的位置,也決定了新中國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