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腸外腸內營養的臨床藥師,在前往臨床科室查房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患者主動向醫生提出要求注射“營養針”,以期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患者所期望的那樣呢?
“營養針”是什么?
“營養針”并非醫學上的專業術語,它通常是指通過靜脈輸注的方式,為患者提供營養物質的各種注射劑。
營養成分
主要包含了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
從醫學角度看
“營養針”屬于腸外營養的范疇,是在患者無法經口進食、經口進食不足或胃腸道功能障礙,無法有效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時,采用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
“營養針”真的能補充營養嗎?
在特定情況下,“營養針” 確實能夠發揮補充營養的作用,甚至挽救患者生命。
什么情況可以用營養針?
例如,對于因嚴重燒傷、創傷、大手術導致胃腸道功能暫時受損,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營養針”能夠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避免因營養不良導致傷口愈合延遲、感染風險增加等不良后果 。
“營養針”并非適用于所有人!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通過消化系統攝入食物,經過消化、吸收等一系列過程獲取營養,這是最符合生理需求的營養獲取方式。
胃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器官,還具有免疫、內分泌等重要功能。
當通過“營養針”完全替代經口進食時,胃腸道缺乏食物刺激,會導致胃腸道黏膜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道功能逐漸衰退。
長期使用還可能引發腸道菌群失調,增加感染風險。
“營養針”的風險和副作用
“營養針”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風險和副作用。
如可能出現發熱、寒戰、過敏反應等癥狀;
如果營養液配制不合理或輸注速度不當,還會引起血糖、血脂異常,導致高血糖、低血糖、高脂血癥等;
影響電解質平衡,出現低鉀血癥、高鈉血癥等;甚至損害肝腎功能。
有臨床數據顯示,部分長期接受不合理腸外營養的患者,出現了肝功能異常,表現為轉氨酶升高等癥狀。
哪些人需要“營養針”?
胃腸道功能障礙患者
患有嚴重的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放射性腸炎等,腸道黏膜受損,消化吸收功能嚴重下降;或因腹部大手術、外傷等導致胃腸道需要休息恢復時,“營養針”能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直至胃腸道功能恢復。
高分解代謝狀態患者
在嚴重燒傷、創傷、感染、大手術后,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顯著增加,而此時患者往往因病情影響,食欲下降,經口進食難以滿足需求。“營養針”可以及時補充大量消耗的營養,幫助患者度過危險期 。
特殊疾病狀態患者
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在放化療期間,常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導致進食減少;慢性腎衰竭、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受損,對營養物質的代謝和利用出現障礙,通過口服途徑難以滿足營養需求。在這些情況下,“營養針”可作為輔助營養支持手段。
正確看待和使用“營養針”
“營養針”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但絕不是萬能的營養補充劑。在使用“營養針”前,需要由醫生、藥師、營養師、護士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對患者的病情、營養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判斷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腸外營養,以及確定合適的營養液配方和輸注方案。
對于普通健康人群,通過均衡飲食,保證攝入谷類、蔬菜、水果、肉類、豆類等各類食物,完全能夠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無需使用“營養針”。即使是身體虛弱、存在輕度營養不良的人群,也應首先嘗試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營養豐富的食物攝入,或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劑來改善營養狀況 。
總結
“營養針”在特定的醫療場景下,對于補充營養、挽救生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并非適用于所有人,也不是一種可以隨意使用的“補品”。
我們應正確認識“營養針”的作用和局限性,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切勿盲目跟風,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作者:隨州市中心醫院 李洋
審稿專家:隨州市中心醫院 主任藥師 劉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