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英魂寄千萬雄鷹翱翔神州,
盡智魄載十億慧芯呼喚華夏。
——《國務院給予江上舟同志挽聯》
01
前沿導讀
在美國平臺機構Quora中,有人對中國的高鐵項目產生了質疑。其認為,既然中國建設復雜繁多的高鐵項目,讓中國背上了1萬億美元的負債,那為什么中國依然熱衷于修高鐵?中國的這種方法真的值嗎?
02
負債平衡
中國高鐵出現的6.2萬億人民幣(約1萬億美元)負債規模,在歐美國家的媒體當中往往被打上“債務危機”的標簽。
但是根據《瞭望》新聞周刊所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高鐵債務對應的產業資產凈值達到了8.3萬億,并且有65%的資產負債率低于國際基建巨頭的平均水平。
并且中國的國土面積大,產業資源豐富,建設高鐵線路,實現快速的資源遷移,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持續時間很長的產業模式。
以京滬高鐵為例,京滬高鐵項目的負債率從2011年的80%降低至2024年的30%。在2023年,高鐵項目實現了凈利潤33億的營收,為隨后一年的發展奠定了有力的經濟基礎。
我國高鐵的這種負債本質是基礎設施投資的時間錯配,國鐵集團在2023年的營收為1.24萬億,日均進賬超30億的現金流,已形成資產生息、息覆蓋債的財務模型。
并且中國的高鐵建設模式,是國際層面成功的典型案例。與之相對的就是美國加州高鐵,其總投資高達400億美元,立項16年,僅僅只修建了40公里的路程。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屬于無效投資項目。
中國高鐵的不斷完善,直接影響的就是各大城市群的時間利用率。高鐵使中國經濟城市群的時空距離壓縮了50%以上,造就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高水平的經濟城市群。成貴高鐵的開通,帶動了大涼山地區農產品的銷售,其交易額年增長率超過了23%。
與此同時,較為偏遠的貴州地區,也因為高鐵的貫穿,實現了旅游業的大幅度增長,是中國軌道經濟發展下的弄潮兒。
4.6萬公里的高鐵布局,將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經濟納入統一的大市場,甚至促進了這些地區在產業出海上面的發展進度。
從CRH技術引進,到如今的復興號高鐵自主制造,中國在高鐵領域的技術儲備已經非常充足,其專利申請量達到了3.6萬件,覆蓋了制造、軌道工程、信號系統等全產業鏈技術。
雅萬高鐵的建成,標志著中國標準動車組首次全系統出海,在國際層面有了強大的話語權。
中國在高鐵領域的投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有利的。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國內各大城市之間的聯系,而且還可以促進各大城市在產品銷售、旅游、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協同發展。投入巨額資金建設高鐵,哪怕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負債,這個產業項目也極具戰略價值。
03
資源調整
針對我國高鐵領域的負債情況,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整政策。
首先是動態管控,新建設的350km/h高鐵,其需要滿足雙向年客流2500萬人次的要求,中長途占比要達到70%,杜絕無效低下的投資情況。
然后是融資機制,干線鐵路要中央和地方共建,城際鐵路引入社會資本建設。
最后是置換系統,通過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國鐵集團負債率已從2020年65.88%降至2024年64.19%,優質資產持續增值對沖債務壓力。
并且我國的高鐵建設,已經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模式創新。
我國高鐵網具備24小時的兵力運輸能力,在2019年軍改后的高鐵運兵模式,已經成為了軍事演習中的一環。
高鐵軸承鋼的技術研發,推動了國內特種鋼材產業的發展,而牽引電機技術也成功反哺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技術外溢的產業效應。
中國的資源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高鐵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全產業鏈布局讓高鐵的建設成本控制在大約1.68億元/公里,而美國的成本則是5.6億元/公里。
當美國的地下鐵路還在使用幾十年前的信號系統時,我國早已完成了智能化高速鐵路的技術布局。
作為發展中國家,高鐵項目是一個持久性產業。日本的新干線開通50年以后,才實現了整體盈利,同時帶動了日本關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中國在高鐵產業上面的不斷投資,換來的也是國內經濟發展的繁榮。
英國媒體曾評價中國的高鐵產業,其認為中國的高鐵產業能達到如此龐大的規模,需要國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需要極具戰略耐心的產業布局。而這些特點,恰恰是資本主義制度難以達到的地方。
往期經典回顧:20萬+閱讀量
往期經典回顧:40萬+閱讀量
往期經典回顧:100萬+閱讀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