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敲著琴,一手打著快板,78歲的張銀霞站在舞臺上唱著鏗鏘的曲調,渾身散發出無限的活力。為了蘇北琴書的傳承和發展,她對父親、丈夫、聽眾和愛好者作出承諾,讓蘇北琴書走進了千家萬戶,在蘇北大地上回響。“現在,我學會了把琴書教學的視頻發到各個平臺上,還和其他曲藝界同行合作進行過網絡直播,趁我還能唱,我要讓更多人感受宿遷本土曲藝文化的魅力。”張銀霞說。
從豆蔻年華到銀絲花甲,從唱書苦度生活到笑唱時代華章,從草根技藝到曲藝文化正統,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北琴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銀霞經歷的是蘇北琴書乃至中國曲藝半個多世紀的巨大變遷。
面對重病父親,她許下了第一個諾言:“一定會把蘇北琴書唱好傳承好
張銀霞1948年出生于原宿遷縣支口公社岔口村,她的父親是當地聲名遠揚的琴書藝術家,家中時常縈繞著悠揚的琴書聲,如同一顆種子在年幼的張銀霞心中種下了對蘇北琴書的熱愛。蘇北琴書,又稱打揚琴,是以江蘇宿遷方言說唱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傳統民間小調,有一人、二人或多人說唱,其中兩人搭檔演唱最為常見,演奏樂器有墜胡、揚琴和木板,蘇北琴書以其優美的唱腔、和諧的音樂、自如的說白,具有獨特魅力,深受觀眾喜愛。
8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她毅然選擇和父親搭檔,從此與一臺揚琴、一塊手板為伴,踏上了充滿艱辛的琴書演藝之路。在她13歲那年,父親重病臥床,家庭的重擔瞬間落在了張銀霞稚嫩的肩頭,看著父親信任和期許的目光,她鄭重許下承諾:等將來有能力,一定會把蘇北琴書唱好傳承好。那是一段寒冬臘月的日子,小小的張銀霞在雪地里練習打板,小手凍得通紅,裂開一道道血口子,但她手中的動作從未停下。
不久,張銀霞迎來了人生首場演出,不僅贏得滿堂喝彩,還賺到了三塊八毛錢,這讓全家人看到希望,也讓張銀霞對未來充滿了信心。為了給父親治病,她帶著母親和弟弟,開始了走街串巷賣唱的生活,哪里有集鎮逢集,她們就出現在那里,唱琴書、籌錢。后來,張銀霞一路西行,來到了徐州,在睢寧縣城、在高作,凡是張銀霞的書場,幾乎場場爆滿,舞臺上有時候擠的都是聽書的群眾,她的名氣也越來越響,“聽‘張二姐’唱書去”成為當時當地群眾的口頭禪。往往剛到一個地方,還沒有開始演出,票已經提前被搶購一空。
那些艱難的日子里,琴書是張銀霞謀生的工具,更是她對父親沉甸甸的承諾——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讓蘇北琴書聲在蘇北大地上回響。
面對病倒的丈夫,她許下了第二個諾言:“讓曲藝綻放更燦爛的光彩”
獨具地域特色的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百年來在民間代代相傳,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2017年,張銀霞與同樣從事民間曲藝的丈夫劉漢飛一同投身到宿城區申報“中國曲藝之鄉”工作中,他們精心收集并整理材料。
然而,同年10月,丈夫卻病倒了,張銀霞淚目哽咽,又一次為曲藝事業許下諾言:一定會完成夫妻倆的共同心愿,讓曲藝綻放更燦爛的光彩。
2018年12月,宿城區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成為宿遷市首家、蘇北第二家獲此殊榮的縣區,張銀霞和丈夫感到由衷欣慰。
“琴書在蘇北廣泛流傳,不少演員都能唱,但唱法截然不同。”蘇北的地方戲曲和民間曲藝種類繁多,怎樣才能將蘇北琴書唱得更好、演得更妙,這是張銀霞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為了避免讓蘇北琴書聽起來單調,張銀霞把黃梅戲、呂劇、淮海戲、京劇等曲種精華吸收到琴書里。帶著對父親、對丈夫的承諾,張銀霞大膽創新,《摳老頭》《白綾記》等經典曲目,廣受聽眾喜愛。
面對熱情的聽眾,她許下了第三個諾言:“讓熱愛琴書的聽眾不虛此行”
“只要還能唱,我就要站在舞臺上,讓熱愛琴書的聽眾不虛此行。”這是張銀霞給熱愛琴書的聽眾作出的承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張銀霞的琴書說唱不再局限于傳奇故事,轉而說唱時代華章、演繹生活新貌。此后,她迎來了琴書事業巔峰,先后獲得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江蘇曲藝蘆花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等榮譽。2009年,蘇北琴書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張銀霞也被評為蘇北琴書的非遺傳承人。
從青蔥歲月到白發染霜,張銀霞堅守對蘇北琴書的傳承使命,從“周末書場”的長期堅守到“送戲下鄉”的風雨兼程,從“琴鼓村村行”到“鐘吾梨園”,每年200余場的公益演出,十余年來張銀霞從未缺席,惠及觀眾30萬多人次。
如今,張銀霞用那悠揚的琴聲和質樸的唱詞喚起鄉親們的鄉愁記憶,讓老人綻放笑顏,讓孩童感受傳統文化的根脈。讓蘇北琴書的獨特魅力傳遍大江南北,走進千家萬戶。
面對琴書愛好者,她許下了第四個諾言:“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隨著電視、網絡以及手機等移動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曲藝受到的沖擊越來越大,這也讓張銀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她考慮越來越多的是這種傳統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問題。
作為蘇北琴書的一面旗幟,張銀霞的一生始終與琴書緊密相連。2017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蘇北琴書走進宿遷中小學課堂。面對喜愛藝術的青少年,她動情地說:“只要你們想學、愿意學,我定會毫無保留,把我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為了那句“傾囊相授”,張銀霞傾注了無數心血。她逐字逐句地斟酌教學內容,結合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興趣點,力求將琴書知識以最生動、最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
“不管什么地方,孩子也好,娃娃大人也好,只要你熱愛蘇北琴書,想學這門藝術,我不收一點錢,全心全意地教你。我能把你教會,我心里面更高興;你能登臺演出,那就在我心里面了卻了一件大事。” 張銀霞說。從小喜歡唱歌的丁紅麗,沒有想到有一天會轉行學蘇北琴書。起初她并不是很樂意,甚至采取了躲避、逃課、裝病等手段。張銀霞除了傾囊相授,每次還好吃好喝的款待丁紅麗。一次,張銀霞特意給她安排了現場演出,看到觀眾如癡如醉的狀態,丁紅麗一下子找到了感覺,一頭扎進了蘇北琴書的懷抱。如今,丁紅麗已經是宿遷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獲評宿遷市千名拔尖人才、宿遷市“金鼎”文藝優秀代表。
不僅如此,面對來自安徽、南京、河南等地的琴書愛好者,張銀霞也都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今年是張銀霞投身公益課堂進入第八個年頭,在她的悉心培養下,300余名學員登上舞臺,他們表演的蘇北琴書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少兒曲藝展演中屢獲“優秀節目”榮譽,成為蘇北琴書傳承的新生力量。
“到臨死的那一天,只要還能張嘴,我能唱一句再走,就最高興了!我這一生對曲藝就是這樣執著,入迷,我太迷了!”張銀霞動情地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高峰
記者手記:
在傳承蘇北琴書的道路上,她是執著的堅守者;在公益演出的舞臺上,她是溫暖的傳遞者。從對父親許下傳承琴書的孝義之諾,到與丈夫攜手傳承的堅定之約,從讓觀眾“不虛此行”聽書的創新,再到對學生們毫無保留的栽培之信,她用一生的執著堅守詮釋了“言出必行”的誠信品格,她以生命為筆,書寫著對蘇北琴書的赤誠熱愛,不僅守護了蘇北琴書這一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更彰顯了中華民族重信守諾的精神底色。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