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無錫的危舊住房原拆原建試點
取得喜人進展
靖海新村35-37號主體封頂
盛岸一村90-91號主體封頂
盛岸一村18-20號基坑完成
這個由居民100%簽約同意
政府貼補重建的項目
讓市民“嘗試”原地煥新的獲得感
也開啟了
我市國有土地危舊住房自主更新模式
今年
我市將試點片區自主更新
選定具有40年以上房齡住房
通過“政府引導、業主主體、因地制宜、企業參與”
的多方模式
鼓勵居民通過“自籌+共治”
改善居住環境
引進社會資本與居民共同實施宜居改造
“原拆原建”破冰啟動
盛岸一村的老房因設施老化,漏水、隔音差等病灶長期困擾著居民,2024年被列為危舊房改造試點。據悉,新房優化了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預留了電梯基坑,宜居性明顯提升,從拆遷到封頂僅用了4個月。預計今年下半年,盛岸一村90—91就能交付回遷。
“這個樓拆除的時候,每平方米的鋼結構只達到5公斤,現在每平米達到90公斤。”中建科工危舊住房改造項目項目經理彭陽告訴記者,在拆除過程中,他們對既有房屋結構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它沒有任何抗震保護,內部的管線、房屋老化非常嚴重,拆樓就用了半天時間。五一假期之前靖海新村35-37號已經主體封頂,預計今年8月之前就能交付。
目前,靖海和盛岸首批“原拆原建”方案為面積“拆一還一”,由政府予以貼補。
“居民100%簽約,得益于拆除重建不需居民‘自掏腰包’,但這種資金兜底的模式,實際上難以復制推廣。”在業內人士看來,尋求政府牽頭主導、居民自主選擇、社會資本參與的“可持續更新”解法勢在必行。
“自主更新”大勢所趨
今年,我市對未納入年度征收計劃,經鑒定為C、D級的危舊住房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危舊住房,且相對成片的區域,鼓勵居民自主更新。
住建人士透露,以惠龍新村為試點,正謀劃由居民自籌、政府支持、平臺實施的片區自主更新方案,將零星樓棟改造擴展為連片開發,統籌解決居住環境差、停車難、公共服務缺失等問題。
位于梁溪區石門路與民干路交叉口附近的惠龍新村有17棟6—7層大板房,共644戶,總建筑面積3.34萬平方米。目前已有約半數同意原拆原建方案。
“我們新市民沒啥顧慮,房子確實太老了,希望盡快拆除重建,還能抵扣新房子一部分面積,再低價購買,挺實惠的。” 113棟居民陳先生認為市場化的“原拆原建”會讓新建小區更好。
“支持原地重建,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不舍得離開,能在熟悉的片區住上新房當然開心。” 惠龍新村140棟居民陳阿婆說。
也有不少居民一時還難以接受原地自籌換房的新方式。
“拆了也不能立即入住,想住大點,還要加錢,不劃算。”
“拆了重建,又得重新裝修,年紀大了,不想折騰,能直接入住就好了。”
“希望政府多補貼點,我們居民少出點錢。”
“環境要能明顯改善,我們才心甘情愿出錢。”
“隨大流,這棟樓有一半以上同意,我們就同意。”
“暫不同意的居民多為經濟能力有限或傾向于征收拆遷老辦法,歸根結底還是在算‘經濟賬’。”在住建人士看來,自主更新鼓勵居民出資擴面,超出原戶型面積分檔出資,居民實際上可獲得一定增值。
13日上午,惠龍新村133棟居民高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自主更新的規劃設想:以產證面積約50平方米的大板房為例,如選擇回遷70平方米的新戶型,以目前周邊二手房價為參考,原房屋價值約40萬元,按照階梯價格,多出的面積由居民自籌出資約10萬元,新房單價高于原大板房,居民可獲得30多萬元的財產收益。
根據初步測算方案,自主更新后,小區綠化率、公共活動空間將大幅提升,停車位、商業設施、社區服務均會煥新,新房還將主動邀請居民參與方案設計,吸納合理意見建議,居民可與開發企業、政府部門共商共建自己的新房,大幅提升獲得感。
可以預見,“居民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資本投一點”的模式將逐步推廣,助推全市危舊住房更新邁入可持續新階段。
相關專家認為,對開發企業而言,未來,房屋銷售、停車位出租、商業配套、社區服務等都能平衡開發投入。
政策層面上,《無錫市城市更新辦法》已正式出臺,在規費減免、稅收優惠、獎補激勵上可爭取支持,對各方而言,都不失為共贏的良機。
編輯:蔚來
校對:小阮
責 編:李旭
編審:俞純
來 源 :無錫日報、無錫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