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無錫的危舊住房原拆原建試點
取得喜人進展
靖海新村35-37號主體封頂
盛岸一村90-91號主體封頂
盛岸一村18-20號基坑完成
與此同時
自主更新試點方面正在全力探索
在配套成熟的老居民區內
居住滿40年的老舊房屋
成為本輪全市危舊住房治理試點項目
在梁溪區廣益街道靖海社區靖海新村小區,居民周永根帶著記者來到他所住的樓棟,只見單元門口的門樓和樓體之間已經出現了裂縫,向上的樓梯高低不平。周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的戶型都是統一的,每戶面積不到57平方米,客廳只有9平方米,而且沒有窗戶,現在看來很逼仄。在這里生活了20年之久,周永根說,“這房子最大的問題,就是隔音很差。”
在他們樓棟隔壁,就是原拆原建的工地,五一假期之前靖海新村35-37號已經主體封頂,預計今年8月之前就能交付。
“這個樓拆除的時候,每平方米的鋼結構只達到5公斤,現在每平米達到90公斤。”中建科工危舊住房改造項目項目經理彭陽告訴記者,在拆除過程中,他們對既有房屋結構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它沒有任何抗震保護,內部的管線、房屋老化非常嚴重,拆樓就用了半天時間。
全新建設的住宅樓在節能、美觀、保溫等方面對比原有的住宅,有了極大的提升和改善。
視線轉到梁溪區惠山街道盛岸一村,家住在18-20號居民葛冬晨,正在自己老宅的工地旁邊,見證自己所在的樓棟封頂,他告訴記者,他的家原來就在正在施工的這棟樓里,現在他和妻子居住在其他地方過渡,還買了新房,自己原來的房子大概70平方米,對改造過的居住環境,非常期待。
下一步,我市將對國有土地上經鑒定為C、D級的危舊住房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危舊住房,在符合詳細規劃前提下,針對未納入年度征收計劃且相對成片的區域,鼓勵居民自主更新。
探索“居民自籌、政府支持、平臺實施”機制,優先選擇改造意愿強烈的連片住宅小區實施小規模有機更新。探索在規劃框架內合理增加建筑面積以平衡資金,同步增配公共服務設施,著力解決建筑老化、公共空間缺失、設施不足及停車位短缺等問題。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試點推進、確保安全”的工作原則,組織開展我市國有土地上危舊住房治理。對鑒定為D級的房屋,實行應改盡改,做到“人不進危房,危房不進人”;對鑒定為C級及以下級的房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合理確定“留改拆”等治理方式,逐步構建無錫危舊住房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