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Nature》設置了一份很有意思的調查問卷,虛構了一位名叫Bloggs的博士,ta在未披露的情況下使用AI進行了一些操作,例如生成論文初稿、修改論文、翻譯論文、使用AI撰寫同行評審等。
之后《Nature》調研了 5229位受訪者,詢問上述場景哪些是可接受的,他們在此場景下是否使用過或愿意使用AI。 21%的受訪者來自美國,10%來自印度,8%來自德國,處于不同的職業階段和領域。
接下來我們會列出調研問卷的問題(注:原始問題為英文,下文已翻譯為中文),以及這些受試者的選擇情況,閱讀本文的小伙伴,也可以嘗試選擇一下。
AI對論文初稿進行潤色修改
請看以下場景:
Bloggs博士團隊先撰寫了研究論文的初稿,隨后使用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工具)潤色修改文章,例如讓其對表述清晰度、行文流暢度或語氣風格提出建議。但未在文中聲明使用了AI工具。
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可以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對AI使用進行了聲明,才能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披露所使用的具體提示詞,才能接受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
以下是調查結果:
選擇以上四個選項的受試者分別有35%、35%、20%和10%。大多數受訪者(90%)認為使用AI幫助潤色修改論文(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在是否需要披露AI的使用情況以及披露方式上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可簡單披露,而另一些則認為需提供有關AI工具及使用提示詞的詳細信息。
進一步追問受試者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28%的人表示做過,43%的人表示雖然沒做過,但愿意去嘗試。
圖. 參與者對使用AI修改論文的看法
AI翻譯論文
請看以下場景:
Bloggs博士團隊先用母語撰寫了一篇研究論文,隨后使用AI工具將全文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以便投稿至該語言的期刊。但未聲明使用了AI工具。
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可以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對AI使用進行了聲明,才能接受
只有經過母語人士校對翻譯后,才能接受
必須同時滿足:母語人士校對翻譯+聲明使用AI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
以下是調查結果:
選擇以上5個選項的受試者分別有14%、22%、13%、42%和9%。大多數受訪者(91%)認為使用AI翻譯論文(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42%的人認為既要聲明使用AI又應該找母語人士進行校對。
進一步追問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8%的人表示做過,43%的人表示雖然沒做過,但愿意去嘗試。
圖. 參與者對使用AI翻譯論文的看法
AI生成論文
請看以下場景:
Bloggs博士團隊讓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根據他們提供的要點大綱撰寫研究論文,并將AI生成的內容作為初稿使用。他們對這份初稿進行了編輯,但并未披露使用AI。
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可以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對AI使用進行了聲明,才能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披露所使用的具體提示詞,才能接受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
以下是調查結果:
選擇以上四個選項的受試者分別有13%、29%、23%和35%。約65%的受訪者認為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但約三分之一的人持完全反對意見。當問及自己是否會這樣做時,接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未做過,也不會考慮這樣做。
圖. 參與者對使用AI生成論文的看法
具體到論文各部分,多數研究者接受用AI撰寫摘要,但對其他部分使用AI則更為謹慎,尤其是結果部分,66%的人完全不能接受。
圖. 參與者對使用AI生成論文各部分的看法
AI生成審稿意見
請看以下場景:
Bloggs博士受邀對一份投稿論文進行同行評審。使用了AI工具對手稿進行初步評審,并以此為基礎撰寫自己的評審報告。但未在評審意見中披露使用了AI。
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可以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對AI使用進行了聲明,才能接受
只有使用的是本地安裝的AI工具(避免信息外傳至網絡),才能接受
出于隱私風險考慮,因此不能接受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
以下是調查結果:
選擇以上五個選項的受試者分別有5%、8%、21%、14%和52%。超過60%的受訪者反對使用AI生成初步評審報告(其中一部分出于隱私考慮)。
圖. 參與者對使用AI生成審稿意見的看法
再請看以下場景:
Bloggs博士在審稿時向AI工具咨詢了關于論文的具體問題(例如某項統計方法的使用是否正確,或作者的某個具體論斷是否成立)。在核實AI的回答后,將相關結論納入了審稿意見中,但未聲明使用了AI工具。
你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可以接受
只有Bloggs博士對AI使用進行了聲明,才能接受
只有使用的是本地安裝的AI工具(避免信息外傳至網絡),才能接受
出于隱私風險考慮,因此不能接受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
以下是調查結果:
選擇以上五個選項的受試者分別有17%、18%、22%、11%和32%。相比直接讓AI來生成評審意見,只是使用AI詢問一些問題,將回復用于評審意見,研究者們的接受度更高。
圖. 參與者對審稿意見納入AI回答的看法
AI的真實使用情況
研究者們的態度相對開放,實際使用AI的研究者仍是少數。約65%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過AI。應用相對多的場景是潤色修改論文,28%的學者承認這樣做過,另有43%的人表示有意愿這樣做。關于AI撰寫論文初稿、翻譯論文和輔助同行評審等場景,使用率均降至8%甚至更低。
圖. AI修改或撰寫論文的使用率
讓AI撰寫審稿意見初稿的使用率更低,僅為4%。
圖. AI輔助同行評審的使用率
地域、領域與職業階段差異
調查顯示,研究者的觀點并不因地理位置、學科領域和職業階段而產生巨大差異。但年輕研究者更可能接受并使用AI修改論文。
圖. AI使用率及看法(按職業階段劃分)
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受訪者普遍比英語國家的受訪者更有可能使用AI。然而,他們對AI使用倫理的基本看法似乎并沒有太大差異。
圖. AI使用率及看法(按國家劃分)
出版界關于AI使用的政策
各出版社對AI使用的政策有所差異。多數禁止將AI列為作者,并要求對生成性使用進行披露,但對文本潤色通常不作要求。《JAMA》等采取嚴格報告制度,要求詳細說明AI工具及使用方式(不包括語法檢查等簡單任務)。作者還被要求對生成的內容負責。《Science》則要求作者提供AI提示詞,作為解釋其如何使用AI的組成部分。而《Nature》出版商Springer Nature要求妥善記錄生成式AI的使用,但AI輔助的文字潤色無需特別聲明。
在使用AI進行同行評審方面,Elsevier和AAAS等明確禁止使用生成式AI,而Wiley和Springer Nature則允許有限使用(需披露),但禁止將稿件上傳至聊天機器人網站。
《Nature》調查的受訪者也意識到了這些隱私問題,一些人表示使用不會泄露信息的本地托管AI來協助同行評審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整理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46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