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司法局聚焦社區矯正對象的心理健康需求,緊密結合本市“分段、分類、分級”的“三分”教育矯正工作體系,積極拓展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心理矯正工作,2021年4月與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開展共建合作,在全市率先成立跨領域合作的“心語小屋”心理工作室,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測量與評估、心理咨詢與疏導、心理危機干預以及心理疾病轉介等方面,幫助社區矯正對象調整認知,消除心理障礙,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建立“醫矯融合”協作機制,填補專業空白
區精神衛生中心合作后,雙方整合資源,組建了一支由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矯正社工三方力量構成的專業工作團隊。雙方共同制定《心理矯正規范流程》,明確社區矯正對象心理干預路徑,并引入區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服務一體機,實現“入矯評估—中期干預—解矯跟蹤”一站式服務和閉環管理。截止2025年4月,“心語小屋”心理工作室累計為1054名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心理評估,矯正對象心理測評率、心理健康檔案建檔率100%。
構建“四維一體”服務體系,精準分類干預
“心語小屋”心理工作室通過個體心理評估、心理講座、心理體驗與心理小組活動“四維一體”的模式開展工作。
1. 個體心理評估。心理工作室借助專業測試工具,結合首次面談,廣泛收集新入矯對象生活現狀、家庭結構等多方面信息,形成心理評估報告。根據心理測試結果,對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對象,安排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工作人員進行輔導;對中度以上問題者,通過與精衛中心建立的“綠色通道”安排精神科醫師提供咨詢服務,并建立專項檔案;對存在嚴重行為偏差、心理疾病等問題的對象,由精神科醫師介入,開展心理咨詢、疏導和危機干預。社區矯正對象唐某便是通過“綠色通道”,在精神科醫師的介入下,緩解不良情緒的成功案例。
唐某是一名95后,因一時沖動與警察發生肢體沖突,被法院判處妨害公務罪并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唐某初次報到時,“心語小屋”的工作人員通過個體訪談及心理評估測評發現唐某患抑郁癥已有五年時間。生病后的唐某在父母的陪同下多方求醫,但是病情時好時壞,沒有徹底康復,因為此次判罰唐某的病情嚴重起來。唐某在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也表示,自己情緒低落不愿意與他人溝通,每天晚上失眠做噩夢,內心一直充斥著內疚、絕望、無助感,有時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工作人員向唐某介紹了“心語小屋”的相關心理項目。唐某內心十分抵觸,覺得自己被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簽。面對困局“心語小屋”工作人員并不氣餒,及時與唐某所屬司法所溝通,在唐某前往司法所接受個別教育時,工作人員都作為參與者,加入到唐某的個別教育中。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間后唐某主動與工作人員聯系表示想嘗試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工作人員通過“綠色通道”,及時安排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醫師介入,為唐某開展為期12次的一對一心理治療。通過精神科醫師一次次的專業治療,唐某逐漸打開心扉,變得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情緒從開始的焦躁不安變得平和穩定,心理狀態也積極起來,對未來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2. 心理講座。依托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優質資源,邀請經驗豐富、理論扎實的精神科醫師,針對不同類型社區矯正對象的實際需求,圍繞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溝通、自我認知等多樣化主題開展講座。截止2025年4月,累計開展線上咨詢277人次,線上、線下心理講座33次,累計受益人數達1292人次。
3. 心理體驗。通過沙盤游戲、繪畫治療、音樂放松等形式,為社區矯正對象打造輕松、安全的氛圍,讓矯正對象探索內心世界、釋放心理壓力,實現自我療愈和成長。
4. 心理小組活動。結合對象心理評估結果和日常矯正要求,通過項目化運作,強化心理矯正分類教育。針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矯正對象,開展“點燃心靈花火”等系列小組活動,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矯正其投機取巧心理。針對詐騙類犯罪的矯正對象,開展“心向遠方擁抱未來”小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提升詐騙類對象的共情能力。針對低學歷、社會融入度較差的矯正對象,黃浦區自2021年開始開設了“力場訓練營”心理矯正品牌項目。
建立全息檔案,構建未成年矯正體系
“心語小屋”心理工作室根據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年齡、心理特征、發展需求、成長經歷、犯罪成因及家庭監護條件等因素,通過青少年版心理測評系統,為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定制全息檔案。針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法律意識淡薄、情緒管理能力弱等問題,開設一對一“青春對話”,精準破解認知偏差。重視家庭在未成年矯正中的作用,制定“家庭支持計劃”,通過“家庭心理訪談”“親子溝通座談”等形式重塑家庭支持系統。
黃浦區司法局將嚴格貫徹落實司法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社區矯正對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相關工作要求,深化與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合作共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確保社區矯正心理矯正工作取得更多實效。一是拓展心理矯正服務范圍,豐富形式內容。從對象擴面、形式創新、內容深化三個維度發力,形成“預防—干預—鞏固”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堅持預防為主,將服務對象擴大至安置幫教人員,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服務形式,增強互動性與實效性;持續深化服務內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提升專業化水平。二是配強心理矯正隊伍力量,加大培訓力度。鼓勵引導矯正社工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建立“導師制”,由精神科醫師帶教矯正社工參與復雜個案處理。加大培訓力度,定期組織心理矯正業務培訓。三是推廣心理矯正工作經驗,培育選樹典型。積累工作經驗,將典型經驗提煉為可復制的“工具包”,通過系統化培育、規范化選樹、多元化推廣,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心理矯正工作先進典型,形成“培育一個、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
來源:局矯正科
編輯:陳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