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巴南區木洞水驛博物館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博物館位于長江與五布河交匯處,作為巴南區打造長江文化保護傳承新地標的重要成果,該館以水驛文化為核心,利用木洞巡檢司與錢德興貨棧兩處文化建筑為載體,通過文獻資料展示、文物展陳、數字技術及沉浸式體驗,生動展現巴渝千年水驛文明和木洞歷史名人,為長江文化傳承、巴蜀古驛道研究再添一座文化空間。
木洞水驛博物館。木洞鎮供圖
依水而生 千年古鎮承載文明密碼
木洞鎮地處長江之濱,長長的江岸線滋養出豐厚的文化遺存,是巴渝文明與長江文明交融的見證地。木洞古鎮因水而興,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唐宋漸成商貿重鎮,元明時期更設水驛與巡檢司,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
千百年來,木洞山歌傳唱不息,文人墨客、商旅行賈在此留下詩篇足跡,更孕育了鄒容、楊滄白等革命先驅。博物館的建成,標志著這片水驛文明遺存從歷史深處走向時代舞臺。
古今交融 雙館聯動還原水驛盛景
博物館由木洞巡檢司與錢德興貨棧兩棟歷史建筑構成,總面積1917平方米,以“修舊如舊”理念,再現了與驛站相關聯的兩棟建筑還原水驛盛景,巧妙融合傳統建筑美學與現代展陳科技結合,激活木洞老街歷史街區的文旅價值。
木洞水驛博物館。木洞鎮供圖
主展廳“木洞巡檢司”圍繞“江河匯流·水驛通古今”“瀕河重鎮·借水助通達”“置郵傳政·麻鄉約傳書”三大主題,通過350余幅圖文、200余件文物及沙盤、雕塑、多媒體20項裝置,串聯起水驛文化千年脈絡,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維度、立體化、沉浸式了解巴渝水驛文化的窗口。其中,《平灘紀略》古籍、南宋《吳船錄》書影、“獨石口”驛站銅印等珍貴文物首次公開展示,輔以全息投影、環繞式船塢場景,重現“五里長街”,“一里碼頭”的繁華盛景;院落中陳列的泰山石敢當、石缸、石柱礎等石質文物營造出建筑與展覽相融合的獨特的文化氛圍。
錢德興貨棧則以高大的展示空間,活化利用為“木洞名人館”,以鄒容書稿、楊滄白書信等實物,結合圖片資料,講述老巴縣木洞籍八位兒女的家國情懷。黃啟璪生前用品、丁雪松外事禮品等展品及書房場景,更讓歷史觸手可及。
科技賦能 打造沉浸文化新體驗
博物館突破傳統展陳模式,運用數字沙盤、AR互動、光影墻繪等技術,將《夔行紀程》古驛道圖動態復原,讓觀眾“穿越”明清驛站;展廳內復原的商鋪、碼頭場景與聲光投影交織,營造“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沉浸式體驗。
館方還推出“水驛探秘”數字導覽小程序,游客掃碼即可解鎖文物背后的故事。
活態傳承 串聯文旅新圖景
開館當日,“水驛與長江文明”學術研究同步啟動,未來將定期舉辦專題展、非遺市集及研學活動。巴南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木洞水驛博物館將聯動楊滄白故居、丁雪松故居、木洞河街等景點,推出“訪古驛、品山歌、尋非遺”文旅線路,并開發水驛主題文創,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
目前,巴南區已形成博物館集群效應,與巴南博物館、長江賞石藝術館、江碧波藝術館等共同構筑起巴南區文化展示帶。
千年水驛,一館藏韻。木洞水驛博物館的啟幕,不僅為重慶增添了一處文化地標,更以創新表達讓長江故事流淌進當代人的心田。(任峰)
參觀指南:
地址: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傳統風貌區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