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著名的
以繪畫為生的民間畫師,
他的技藝不拘泥于某一個類別,
人物、山水、花鳥都游刃有余。
徐悲鴻評價他是
“繼仇十洲(仇英)后中國畫家第一人”。
徐悲鴻繪《任伯年油畫肖像》
可惜的是,
他因巨大的訂單量導致體力不支,
長期依靠吸食鴉片提神,
以致損傷元氣,
56歲就病逝了。
他就是與吳昌碩、蒲華、虛谷
齊名為 “清末海派四杰”的
——任伯年
少年即以作畫謀生
竹林七賢
清末上海畫壇,恰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激蕩的浪花,孕育出中國繪畫史上承前啟后的藝術奇觀——海派。在這片霓虹初現的十里洋場,任伯年以一支妙筆勾連傳統與現代,在商賈云集的畫肆中書寫著文人畫師的另類傳奇。這位被徐悲鴻譽為"繼仇十洲后中國畫家第一人"的藝術巨擘,用短暫五十六年的人生,在宣紙上潑灑出跨越時空的墨彩交響。
東山絲竹圖
羲之愛鵝圖
一、筆墨通神:全才畫師的破界之旅
任伯年的藝術世界,恰似江南園林的"移步換景"。他筆下的《酸寒尉像》,以沒骨法寫人物衣紋,以釘頭鼠尾描勾面部須眉,將吳昌碩的憨厚與蒲華的疏狂熔鑄一爐。轉觀《蘇武牧羊圖》,又見水墨暈染間,北國朔風裹挾著蘇武的節旄,在枯筆飛白中凝結成永恒的民族氣節。這種跨界能力,源于他對傳統技法的解構與重組:將陳洪綬的變形美學融入花鳥畫,讓八大山人的簡練筆觸在山水畫中重生。
在《群仙祝壽圖》長卷中,任伯年更是展現出驚人的藝術掌控力。十二位神仙或駕云或騎鹿,衣帶當風處見吳帶當風遺韻,而面部刻畫卻暗含曾鯨的"墨骨"畫法。這種"集大成而自出機杼"的造詣,恰如黃賓虹所言:"伯年之筆,如春蠶吐絲,行云流水,無滯無礙。"
仿名家畫作反被收徒
風塵三俠圖
幽鳥鳴春圖
華祝三多圖
二、市井丹青:藝術江湖的生存智慧
任伯年的畫案,既是文人雅集的精神道場,亦是市井商業的生動舞臺。他獨創的"白描加彩"技法,正是對市場需求的敏銳回應。在《鐘馗捉鬼圖》中,他以淡墨勾線,朱砂敷色,既保留傳統白描的骨氣,又滿足市民階層對色彩喜慶的偏好。這種雅俗共賞的創作理念,使其作品成為畫店"月必數易"的搶手貨。
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任伯年展現出驚人的創作效率。據載其日作三畫,卻仍能"筆無敗筆,墨無滯墨"。這種"快手"絕非粗制濫造,而是建立在對筆墨程式精熟于胸的基礎上。他常將常用題材分解為"部件",如不同角度的仕女手部造型、花鳥組合范式,作畫時信手拈來,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紫藤鷓鴣圖
仙桃頌壽
任伯年 人物圖 遼寧省博物館
任伯年扇畫
三、墨海浮沉:天才畫師的悲情絕唱
當任伯年在《高邕之像》中以"寫意"筆法塑造這位金石大家時,或許未曾想到自己也將面臨相似的命運軌跡。隨著畫名日隆,訂單如潮水般涌來,他不得不倚重鴉片刺激靈感。在《八仙過海》的創作現場,煙槍與畫筆并置案頭,成為那個畸形藝術生態的生動注腳。
這種自我透支的創作方式,在《三友圖》中留下不祥預兆。松竹梅的遒勁枝干間,筆力漸顯凝滯,本是象征高潔的墨梅,花瓣邊緣竟滲出病態的枯筆。及至臨終前所作《紫藤雙雞圖》,藤蔓纏繞如心緒難解,雄雞引頸似未盡之言,成為藝術家對生命最后的絕唱。
站在今天回望,任伯年的藝術人生恰似黃浦江上的擺渡船。他左手緊握傳統筆墨的舵槳,右手揚起海派創新的船帆,在商業化浪潮中劈波斬浪。雖然過早沉沒于時代洪流,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卻如外灘的萬國建筑般,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持續訴說著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之痛。當我們在故宮博物院欣賞其《牡丹雙貓圖》時,那靈動躍動的筆觸間,仍能觸摸到一個天才畫師在世俗枷鎖中突圍的體溫,感受到傳統藝術在現代性轉型中的劇烈脈動。
潤格最高的海派名家
任頤 人物肖像
30歲時,到上海之后的任伯年開始進入“海上畫派”的文人畫畫家的圈子里,他通過“上法古人”與學習海上同人的文人筆墨,仿作與創作了大量的具有傳統文人畫品格的花鳥畫。
五倫圖
他的名字開始被廣東商人熟知,粵商走南闖北,任伯年的名字也跟著在幾個南方重鎮漸紅。境況稍好后,他就搬到城南,住在豫園三牌樓,心情不佳時就到旁邊的春風得意樓品茶。
清 任伯年 人物
當時的上海經濟繁榮,一躍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漸漸也成為文化重鎮。任渭長、任熏、趙之謙、胡公壽、虛谷等畫家濟濟一堂,形成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最大的畫派——海上畫派,而任伯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任頤 蘇武牧羊
那時的他還不到40歲,就已躋身海派畫家的行列,且頗具人氣,成為當時海上畫派畫家中潤格最高的,每尺約3元大洋,而二流、三流書畫家的潤格僅幾角到1元。
靠抽鴉片提神作畫
《沙馥小像》
名氣帶動銷量,不少求畫者常常堵在他家門口。盡管在上海已非常有名氣,任伯年卻和他的父親一樣低調,從不像其他文人那樣做壽、修譜,或是請人作傳,面對前來索畫的客商也時常有些不知所措。
任伯年 鐘馗圖之一
一次一位廣東商人索畫,正碰上任伯年外出歸來,便干脆尾隨他進屋,任伯年忙著上樓,急忙轉過頭說:內房止步,內房止步。
《荷花鴛鴦》
自己不善交涉,可卻有一位“賢內助”。任伯年家分為上下兩層,樓上專供其繪畫創作,妻子在樓下應付前來索畫的客商。
任頤 梅花仕女圖 遼寧博物館藏
據說任伯年的妻子刻薄吝嗇,常常接受大量的訂單,任伯年有時候一天不得不畫十幾幅,甚至幾十幅。巨大的工作量使他常常體力不支,只好靠抽鴉片提神,勞累時便躺下過過癮,心滿意足后常常才思泉涌。
紙本設色,共8頁,每頁縱25.9厘米,橫32.4厘米,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有一次,任伯年沒有在約定的時間交畫,畫商在任抽鴉片時找上門來,氣勢洶洶要動手。只見任伯年站起身,頃刻間便成就了一幅佳作。
紙本設色,共12頁,每頁縱31.6厘米,橫39.2厘米,現藏于中國美術館
1896年,任伯年因紹興資產丟失以及吸食鴉片損傷元氣病逝,年僅56歲。
全能畫家尤善寫真
任伯年 鐘馗圖之三
任伯年可稱得上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無一不通,但畫得最多的還是人物肖像,這得益于父親當年言傳身教的寫真術。他甚至說:“畫必須從人物人手,且必須畫人像,才見功力。”
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畫傳神至極,得益于他對生活的捕捉和巧妙應用。
任伯年 鐘馗圖之四
巧畫壽星頭店主
一次紹興有一個店老板,請了很多當地的畫工為自己畫像,每個人都畫得惟妙惟肖,但店老板都十分不滿意。后來他請到了任伯年,任看到他長得是壽星頭,下巴很短,正面畫會暴露他長相的很多缺點,便選擇了老板算賬時的一個側面作畫,有意把額頭畫低,下巴拉長,這樣適當變形后,既不失神韻又比真人形象美,對方十分滿意。
畫雞被雞主人抓
《大吉圖》 鏡心
有一次,任伯年在一個小城鎮的茶館喝茶,忽然看到街上有一群雞,羽毛長得好,神態又很生動,這可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任伯年不但看得入神,連茶都忘了喝,而且設法要了一把米,不斷向雞群撒去,以便觀看雞群啄米的千姿百態。可是,正當任伯年看得津津有味時,雞的主人發現他撒米喂雞,懷疑他是偷雞賊,也暗地觀察,但等他一動手,就把他擒拿起來。后來弄清楚他只是喂而不偷,養雞主人反而感謝他。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芭蕉貍貓圖
畫貓跌落鄰家院
有一次,有位朋友求他畫一張《貍貓圖》。他畫了幾幅都不滿意,始終不肯拿出來,弄得那位朋友莫名其妙。而他也不愿隨便畫一幅敷衍了事,為此感到焦躁不安。
紫藤貓趣圖
一天夜里,皓月當空,萬籟俱寂,任伯年端坐桌前,正在凝神構思。忽然,他聽到鄰居房頂上有貓叫聲,他連忙站起,推開窗子想看個仔細,誰知響聲把貓驚跑了,他不失時機地趕忙爬上房,還好,貓還在房頂上。他全神貫注地看著貓,只見貓躬腰拖尾,瞪著雙警惕的眼睛扭頭看人,又驚又怒的樣子。任伯年越看越有意思,竟忘了還在房頂上,一不小心,跌落在鄰居家院子里,幸好還未跌傷。
時值深夜,驚醒了鄰人,起來一看,原來是任伯年。鄰居還以為他是越墻偷盜的賊。當任伯年說明情況后,鄰居為他這種精神所感動,并將他護送到家。回家以后,任伯年當即揮毫潑墨,畫出了姿態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的《貍貓圖》。
任伯年畫貓的故事啟示我們:無論是畫畫兒還是寫文章,一定要認真觀察生活。須正如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只有這樣,畫出來的畫才能生動形象,寫出來的文章才能真切動人!
任伯年作品集
花鳥篇
人物篇
范湖居士四十八歲小像 立軸 紙本 水墨 129cm×50cm 1867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沙馥三十九歲小像 立軸 紙本 設色 128.6cn×32.3cm 1868年 南京博物館藏
佩秋夫人小像 立軸 紙本 設色 159.7cm×48.3cm 1868年 蘇州博物館藏
任淞云像 立軸 紙本 設色 173.1cm×47.3cm 186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高邕之肖像 紙本 設色 立軸 130.9cm×48.5cm 1877年 上海博物館藏
仲英五十六歲小像 紙本 設色 立軸 150.6cm×84.8cm 1877年 私人藏
酸寒尉像 紙本 設色 立軸 164.2cm×77.6cm 1888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陸書城像 紙本 設色 立軸 120.3cm×50.6cm 1884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蕉陰納涼圖 紙本 設色 立軸 129.5cm×58.9cm 1888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仿陳老蓮人物圖 紙本 設色 立軸 132cm×32cm 1885年 天一閣博物館藏
承天夜游圖 紙本 設色 立軸 177.5cm×47.3cm 1886年 中國美術館藏
女媧煉石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118cm×66cm 1888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鐘馗捉鬼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136cm×66.2cm 1878年 天津博物館 藏
群仙祝壽圖 十二條通景屏 紙本 設色 206.8cm×59.5cm×12 約1877~1878年 上海美術家協會藏
群仙祝壽圖 十二條通景屏 局部一
群仙祝壽圖 十二條通景屏 局部二
關河一望蕭索 立軸 紙本 設色 132cm×31.5cm 1885年 南京博物院藏
寒林牧馬 立軸 紙本 設色 129.4cm×62.4cm 1888年 中國美術館藏
雪中送炭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80.8cm×36.8cm 1883年 故宮博物院藏
春江漁父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135cm×75.2cm 1878年 故宮博物院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