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在夏商周之前,華夏歷史上可能還存在過一個被刻意遺忘的王朝?
1936年,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出現了一個令考古學家疑惑不已的名字——虞。
歷史的時間軸因為虞朝的考古發現,竟又橫跨了三千年。
這個比夏朝更古老的王朝,究竟有何秘密?
為何連司馬遷都欲言又止?歷史的迷霧下,真相到底是什么?
歷史的追溯
2019年,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觀象臺,讓所有專家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這個距今4300年前的建筑,竟能通過12道夯土柱精準測定二十四節氣,甚至誤差不超過兩天。
而這個建筑正是來源于虞朝。
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們還在祭祀區發現了刻有“虞”的玉圭,與《尚書》記載的虞舜“璇璣玉衡”完全吻合。
其實早在《韓非子》中就有“虞夏兩千歲”的說法。
根據這個說法,并結合夏朝471年推算,虞朝的存在竟然長達1600年。
這個發現公布之后,許多考古學家也陸續在一些文獻典籍中發現了唐虞王朝存在的證據。
根據《論語·泰伯》中的記載,孔子和其弟子們曾經對古代賢王有過這么一句贊美之言:唐舜之際,于斯為盛,意思是在唐堯時期、虞舜時期和周武王時期人才最多。
并且除此之外,《尚書》和《左傳》中也有零星關于唐堯王朝和虞舜王朝存在的記載。
不過可惜的是,由于文獻記載確實有限且缺乏系統記錄,司馬遷認為虞舜時代可能更依賴口頭傳承,所以在《史記》一書中并沒有進行詳細記載。
而且根據考古發現,甲骨文“虞”字結構,上部為“虎頭”,下部為“人跪拜”,這個發現不僅進一步證明了唐虞王朝的存在,也暗示了唐虞王朝是一個以猛虎為圖騰的強大王朝。
但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也是從一個部落發展起來的。
其實在唐虞王朝建立之前,華夏歷史上并沒有一個正式的王朝存在。
我們熟知的“三皇五帝”時期被稱為遠古時期或者部落時期。
一直到唐堯執政的時候,國家還沒有基本的制度,這非常不利于統一管理。面對這種情況,唐堯自然很是頭疼。
他決心要制定一套符合國家具體情況的政治制度。
終于,經歷了數年的經驗累積,華夏歷史上第一套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問世了。
在這套政治制度里最亮眼的就是官員任命制。
顧名思義就是唐堯通過任命官員,讓他們共同管理部落的各項事務。
這個治理智慧不僅構建了權力制衡機制,還直接影響了后來夏朝的“六卿”制度。
隨著這套政治制度的應用,堯意識到部落的體系已經落后了,便建立了陶唐王朝。
至此,王朝的形態已經開始形成。
那么陶唐王朝又是怎么發展成虞朝的呢,這一切還得從唐堯禪位給虞舜說起。
虞朝的建立
要說虞朝的盛世,離不開唐堯晚年的英明決策。
堯在位70年后,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老去,是時候選接班人了。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就算堯選擇自己的兒子作為接班人,也是情理之中。
但堯經過多年的觀察已經發現,自己的兒子丹朱兇暴頑固,實在無法擔當大用。
為了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堯叫來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大臣,讓他們推薦人選。
結果四位大臣不約而同都推薦了舜,他們表示:舜很孝順,把家里的關系處理得特別好,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家人,讓家里人棄惡從善。
聽完這些話,也對這個叫舜的年輕人充滿了好奇。
于是,他便讓人把舜叫到了他身邊。
舜來了之后,堯看著眼前這個眉清目秀而且雄姿英發的年輕人,心里已經給了他極高的印象分。
不過此次涉及國家未來接班人的選拔,堯還是決定要先好好考察舜三年,然后再作決定。
為了看他是否真的能處理好家庭關系的問題,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希望從兩個女兒口中聽到對舜最真實的評價。
后來在堯的操辦下,娥皇女英和舜舉辦了婚禮。
婚后,雖然姐妹兩個同嫁一人,但舜和兩個妻子相敬如賓,恩愛非常。
娥皇女英在舜外出辦公時就打理好家里,他們的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看到這個場景,堯知道自己已經得到想知道的答案了。
但堯對舜的考驗還在繼續。
之后,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
舜接到命令后,并沒有著急去頒布教令,而是選擇先深入到各部落觀察風俗民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舜發現老百姓之所以爭奪斗毆,其實還是因為沒有善惡觀,也沒有人正確引導。
于是他決定得先從自己做起,起到一個示范作用,才能讓民眾信服。
其實早年間舜對繼母和弟弟以德報怨的事情就流傳甚廣了,加之這次舜更是親力親為,所以老百姓自然都愿意跟著舜學習。
一段時間后,各部落打架斗毆事件一下子少了很多。
后來堯又讓舜去帶領百官處理政務。
在當時,舜的德行已經很讓人信服了,所以在舜接到這個命令之后,百官都愿意接受舜的指揮。
在舜的帶領下,所有政務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舜也在一些大事的抉擇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讓百官對他的能力也非常認可。
看到舜的表現后,堯對身邊的大臣說:以后有了舜的帶領,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三年的考察期很快就過去了,此時的舜,已經具備了一個接班人應有的條件。
堯意識到,自己是時候“讓賢”了。
于是在正月初一,堯在太廟舉行了禪位典禮,舜正式成為國家的新天子,堯則退位隱居。
二十八年后,堯去世了,自此陶唐王朝宣告告終,虞舜正式建立虞朝。
時代的變遷
虞朝建立后,舜繼承了堯時期的一切政治制度,并又興起了一系列改革。
他重新對皋陶、契、棄、伯益、夔、龍、垂、益等人進行了任命,使他們各司其職。
新的任命確立后,虞朝的治理有了更為制度化、體系化的管理。
不過說起選賢任能,就不得不提到舜在位期間的一位名臣——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說大禹是千里馬,那舜就一定稱得上是他的伯樂。
其實在堯晚年時期,洪水就已經泛濫成災了,當時負責治水的是禹的父親鯀。
但鯀只是一味將河道進行堵塞,這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多次造成了更大范圍的水災,所以洪水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
所以在舜繼位后,禹被發掘,重新開始治水。
禹接手這個任務之后,吸取父親治水時的教訓,采用疏通河道的方式來緩解水患。
經過了十三年的治理,黃河水患終于被解決了。
治水期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成了佳話流傳至今。
而堯也在這期間看到了禹的潛力,于是在晚年時期,堯就確定了禹為自己的接班人。
而禹繼位之后,便建立了夏朝,中國自此由“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夏朝建立后,由于目前沒有確鑿的考古鏈,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虞朝更傾向為傳說。
結語
虞朝是否真的存在,或許還需要經過多方面考察。
但無論如何,它的故事流傳了下來,成為中華文明最初的曙光,讓后人永遠懷念那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