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就進行了兩次大整編,加速了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
仔細觀察四大野戰(zhàn)軍的變化,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決策都并非隨意為之,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政治考量。本文就逐個簡單分析一下,看看前輩們高超的智慧!
一、第一野戰(zhàn)軍因何定位?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西北為什么能成為第一野戰(zhàn)軍?論實力、論中央重視程度、論中國人的方位習慣,東北似乎更應該稱“第一”:
首批出關(guān)的部隊就集結(jié)了全軍之精華,后來發(fā)展出百萬雄兵,從白山黑水一路打到了天涯海角,開國將軍也是東北野戰(zhàn)軍里走出的最多;
教員早在七大時就明確說過“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 如果我們把現(xiàn)有的一切根據(jù)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中國人在排序上喜歡從東到西,方位也習慣說“東西南北”。這怎么看都是東北更適合稱為“第一”,既然如此,為何現(xiàn)實又是反著來的呢?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西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是中央機關(guān)駐地,屬于全體解放軍的頭腦所在,地位和意義非凡。西北野戰(zhàn)軍本身兵力就不多,卻還要承擔著作戰(zhàn)和保衛(wèi)兩方面的工作,這個貢獻是其他野戰(zhàn)軍難以相比的。
二是西北環(huán)境最艱苦,這片貧瘠的土地難以負擔起太多軍隊,指戰(zhàn)員常年要靠吃南瓜紅薯度日,更有甚者,連這些都吃不起。
可即便客觀條件如此,他們依然堅持作戰(zhàn),牽制了胡宗南部幾十萬精銳,為其他戰(zhàn)區(qū)爭取到極大的戰(zhàn)略空間,這是看不到的功勞!
三是彭總的地位太高,他當時不僅僅是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還是整個解放軍的副總司令,無論政治地位還是行政職務,都遠高于其他野戰(zhàn)軍的軍政主官。沒理由將其他野戰(zhàn)軍司令員列于解放軍副總司令之前。綜合來看,西北成為“第一”當之無愧。
另外,一野的兵團編制和人事任命也很有意思,由于部隊人少,他們只能組建出兩個兵團。有資歷出任兵團司令員的就三人:張宗遜、許光達及王震。
張宗遜已是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那兵團司令員就沒懸念了。按道理來說,最麻煩的人選問題都成功解決,那只要把六個軍按照順序組成兩個兵團就好。即第一兵團下轄1、2、3軍。第2兵團下轄4、6、7軍。
但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是第2軍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是第3軍軍長,他們都希望能帶自己的老部隊。可這樣就把兩個兵團司令員擠到一塊了,彭總也為此頭疼了好一陣。
后來彭總想了想,那干脆別按順序排,第一兵團下轄1、2、7軍,第二兵團下轄3、4、6軍,滿足了兩個兵團司令員的愿望,戰(zhàn)斗力也更平均,皆大歡喜。最終,就按這個方法定了下來。
二、第二野戰(zhàn)軍最為規(guī)整
中野改編為二野之際,兵團司令員人選充分考慮了“山頭”因素,其下的縱隊改軍,都是為組建兵團服務的。
別的野戰(zhàn)軍縱隊改編,都是按照中央定下的順序,如西野1縱改過來就是一野1軍,2縱改為2軍;華野1縱改為三野20軍,2縱改為21軍;東野1縱改為38軍,2縱改為39軍等等。
但中野就比較跳躍,原2縱、3縱、6縱跨過1縱、5縱,直接成了二野10軍、11軍、12軍,看起來亂,其實很有講究。
3縱、6縱是老太行部隊,被劃在一起。2縱是冀南出身,由于司令員陳再道改任河南軍區(qū)司令員,也被編入進來。
他們組成的二野第三兵團,由老太行資歷出眾的陳錫聯(lián)出任司令員,大家都沒意見。所以前面說的縱隊改軍是為組建兵團服務,就是這個意思。
二野其他兵團也是如此,4縱是陳賡的老部隊,因?qū)嵙姶螅粋€縱隊擴為兩個軍:13軍、14軍。9縱在解放戰(zhàn)爭長期歸陳賡指揮,就改為15軍,組成了第四兵團,由陳賡出任司令員。
中野1縱和11縱原先都是冀魯豫的部隊,1縱兵力也很雄厚,擴為16軍、18軍,11縱改編為17軍,這三個軍組成第五兵團,由冀魯豫過來的楊勇出任司令員。
改編后的下轄9個軍、27個師、共30萬人左右,正好每個兵團轄3個軍、9個師、10萬人左右,這非常符合中央“三三制”的理想格局。
看似亂,實則靈活規(guī)整,劉鄧還是有大智慧啊!
三、第三野戰(zhàn)軍全盤打亂
華野歷史上有過四個兵團,第一兵團由1縱、4縱、6縱及特縱組成,粟裕兼任司令員和政委;第二兵團由7縱、9縱、13縱組成,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
第三兵團由3縱、8縱、10縱組成,司令員陳士榘,政委唐亮;第四兵團由2縱、11縱、12縱組成,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
改編為三野后,人員和部隊劃分完全打亂,第七兵團轄21軍(原2縱)、22軍(原3縱)、23軍(原4縱)、35軍(魯中南縱隊及吳化文起義部隊合編),司令員王建安,政委譚啟龍。
第八兵團轄24軍(原6縱)、25軍(原7縱)、26軍(原8縱)、34軍(江淮軍區(qū)一部及何基灃起義部隊合編),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
第九兵團轄20軍(原1縱)、27軍(9縱)、30軍(12縱)、33軍(江淮軍區(qū)一部及張克俠起義部隊合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
第十兵團轄28軍(原10縱)、29軍(原11縱)、31軍(原13縱),后補充進32軍(膠東前指部隊),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
兵團司令員除陳士榘外全換,陳士榘也只帶了一支指揮過的部隊,而葉飛跟1縱、宋時輪跟10縱都分開了,王建安這個原山東兵團副司令員,手下卻沒有一支原山東兵團的部隊。
之所以如此,一是為了打破原先地域性和“山頭”屬性過強的特點,避免出現(xiàn)”本位主義”,二是將戰(zhàn)斗力突出的部隊分開,維持各兵團的平衡,以免強的太強、弱的太弱。
四、第四野戰(zhàn)軍以強帶弱
四野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多顧慮,最開始的12個縱隊依次改為38至49軍,四個兵團的劃分,就是以強帶弱。
東野最早成立的1、2、3、4、6這五個縱隊公認戰(zhàn)斗力最強,(由于國際第五縱隊名聲不佳,東野5縱最晚組建)改編為38軍、39軍、40軍、41軍、43軍后,各編入一個兵團。
12兵團轄40、45、46軍;13兵團轄38、47、49軍;14兵團轄39、41、42軍;15兵團轄43、44、48軍。
每個王牌軍帶兩個后成立的軍,14兵團雖有兩個王牌軍,但42軍最晚成立,戰(zhàn)斗力相對來說就很平均。以強帶弱,慢慢整體水平都會得到提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