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現房銷售,再一次站上了輿論的風口。
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個提法引人注目:加快出臺與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相適配的系列融資制度。
何為“新模式”?2023年時,住建部部長倪虹曾公開發聲,要開展現房銷售試點,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倪虹再次表示,要有力有序推進現房銷售。
5月13日,全面推行現房銷售的城市名單上又多了一個——河南省信陽住建局發布《關于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及“文件印發后新出讓土地開發的商品房,一律實行現房銷售。”
于是,一個熱門的解讀和追問在網上發酵:現房銷售模式要來了?
在浙江,對于曾經推行過現房銷售的杭州等地來說,接下來是否跟進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從1995年施行至今已30年的新房預售制度的確松動了,“新模式”呼聲響亮。
“現房銷售”的討論之所以引發各界高度關注,不僅因為它事關購房者利益,也因為它觸及房地產模式的核心邏輯。30年前,預售制為行業騰飛提供了支點;30年后,如何以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撐市場穩定發展,是一道必須作答的新課題。
對購房者而言,這是一次期待;對房企而言,則是一場考試。
現房銷售的時機已經到來?
最近,地產圈關于“現房銷售”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杭州也不例外,尤其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開發商們早已“炸開了鍋”,相互打聽消息,交流看法:什么時候會落地?究竟是部分地塊試點還是參考信陽“一刀切”式全面推行?會出臺什么樣的配套融資制度……
作為房地產行業模式新的方向,現房銷售的時機或許已經到來,只是在落地的時間節點與實施路徑上仍存在諸多變數。杭州的開發商人士目前都在如何討論?日前,記者對杭州土地市場中主流拿地房企進行了采訪。
“我原來覺得‘一刀切’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政策落地前都不好說。一旦全面推行,土地市場可能降溫,雖然企業為了生存最后還是得拿地,但拿地難度直線飆升,大部分房企肯定會謹慎考慮。于我們而言,無論是部分地塊試點還是‘一刀切’,前期都會先暫停拿地,觀望市場變化。”某央企杭州公司投資負責人表示。
目前,房地產主流開發邏輯是“高周轉”:拿地即開工,銷售即回款,進而支持下一輪拿地與開發。
金地集團一位投資人士則表示,房地產已經歷了近30年的快周轉模式,尤其近6年的杭州,從拿地到售罄幾乎只有半年甚至幾個月,市場上的產品迭代非常快,一旦要現房銷售,從拿地到銷售的時間線會拉長到兩到三年,很難預判兩年后的產品接受度、市場變化。
杭州濱江集團副總裁郭清思考得更為具體:“現房銷售將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很多領域,它一定是有很多配套文件的政策。要觀望的問題,包括土地款怎么支付、是否能分期;開發貸的金額、比例、使用范圍;竣工驗收備案是精裝修還是毛坯?……假設首期支付比例20%,就可以先進場施工,后面的部分能慢慢付,那對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就相對可控。總之,還是得等具體政策出臺后,才能評估對后續市場的影響。”
“房地產這條賽道進入末端決賽圈了。”錢江房產投資總監劉曉晨直言,“如果邁向現房銷售時代是未來趨勢,那留給中小房企生存的時間不多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撐起現房銷售,新一輪洗牌可能要開始了。”
“如果全面現房銷售,我們將退出住宅開發市場,轉向商業項目開發。”劉曉晨表示。
顯然,現房銷售模式下,企業間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大企業擁有更強的資金儲備和融資渠道,有能力“撐過空窗期”;而資金鏈緊張、對預售依賴強的中小房企,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愿意等兩三年買現房”
相對于開發商們的集體“焦慮”,多數購房者自然是十分欣喜和期待。如果商品房現房銷售能成為尋常事物,會發生什么?試想,就好比去商場購物,所見即所得,付了錢直接就能收房,不用再苦等兩三年,這對購房者而言好處顯而易見。
對于經歷過延期交付或樓盤爛尾的購房者來說,現房銷售或許是制度性的“避雷針”。以往期房銷售模式中存在的“交錢容易、收房難”,甚至“一紙合同,一場空”現象,將在現房銷售中得到最大程度地規避。
小葉是一位正在備孕的全職太太,夫妻倆婚后一直住在市中心的老破小,想改善換房已久,卻遲遲未看好房子。“如果接下去杭州要現房銷售,那我們倒挺樂意多等兩年的。”她說,現房可以看好了再買,不用擔心延期交付、爛尾這種事,品質也看得見、摸得著,當然是大好事一件,“至少買得安心了”。
但也有人對現房銷售持觀望態度。
準備買婚房的杭州人小馮則不打算等現房。“我只在乎價格,現房銷售的房子會不會更貴?畢竟開發商投入了更大成本。一旦推行現房銷售,是否意味著市面上的新房供應量會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嘛。”
消費者的期待與疑慮背后,實質上折射出的是現房銷售制度落地的復雜性。它不只是改變銷售方式那么簡單,更關乎資金鏈條、交付周期和市場供需結構的重構。
杭州貝殼研究院院長上官劍分析道,相較于激進式改革,相對穩妥的策略應當是采取漸進式推進,選擇部分地塊開展先行試點。這種“小步慢走”的模式,一方面能夠為房企預留一定的轉型緩沖期,幫助其逐步適應開發模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降低政策推行過程中的阻力與潛在風險,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平穩過渡與健康發展。
“好房子”理念的持續升溫
事實上,關于現房銷售模式的嘗試,在各地已有10多年歷史。
全國第一宗現房銷售試點地塊,出現在2014年的上海,首次提出“該地塊內建成房屋不得預售,須以全裝修現房銷售”。2016年,深圳、蘇州、南京相繼開展試點。其中,蘇州和南京的試點政策通過土地出讓規則實現,即土地拍至上限價時,須實施現房銷售;最后分別在2018年、2020年隨著出讓規則調整,結束了現房銷售模式。
2017年,杭州也加入現房銷售行列,參考蘇州和南京,同樣規定在土地競拍達到最高限價時,須實施現房銷售。不過,僅實行了4個月,規則調整,現房銷售戛然而止。
如果說此前的試點是局部探索,2020年開始,試點范圍和力度真正有了突破。
2020年,海南成為全國首個全面推行現房銷售政策的省份。2024年8月,海南省住建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全省累計已有8萬套左右的住房(含安居房)實施現房銷售,解決了預售制度所帶來的質量投訴、合同糾紛、項目爛尾等一系列問題,有效保障了購房者合法權益,有力防控了房地產市場風險和積極推動了行業新技術新工藝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此后,全國試點在各地“開花”;2021年8月,北京在土拍中首次引入“競現房銷售面積”試點;2022年9月,合肥試點地塊規則為“競地價+投報高品質住宅建設方案+搖號”的方式;2023年7月,深圳在土拍規則中采用了“競地價+競現房銷售面積+搖號”規則;2024年1月,鄭州首個現房銷售試點地塊出讓……
隨著試點范圍越來越大,全面推行現房銷售的信號也越來越清晰。2024年底,全國住建會議將現房銷售列為2025年重點任務。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住房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而實現“好房子”的關鍵一環,就是提高住宅品質與交付兌現能力,現房銷售正好契合這一政策導向。3月,《杭州市進一步開展住宅品質提升工作的實施意見》出臺,把住宅品質上升到政策高度。換言之,從市場端和政策端,現房銷售都有了更強的推進動力。
顯然,推動現房銷售的另一股力量,是“好房子”理念的持續升溫。所見即所得的“好房子”,未來是否能成為更多人買房的日常?讓我們拭目以待。(潮新聞 執筆 印夢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