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念初中,12歲就揣著620分高考成績單,
一腳邁進浙江大學校門的“廣東神童”陳舒音,現在到底怎么樣了?
是不是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成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代版仲永?
陳舒音不僅沒“傷”,反而越走越穩當!
本科從浙大醫學試驗班畢業后,她沒急著去醫院當個年輕有為的大夫,也沒頂著“神童”的光環到處拋頭露面。
她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安安靜靜地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的還是那個讓全人類都頭疼的癌癥。
這是不是比單純當個“學霸”要硬核得多?
當年媒體多火熱啊,記者恨不得一天三趟往她家跑,各種贊譽、各種好奇。
換個人,可能早就暈乎乎找不著北了。
可陳舒音,愣是把這些喧囂都當成了背景音,踏踏實實地選了條看起來更苦、更熬人,但也可能更有大意義的路。
她不再是那個被貼標簽的“小不點大學生”,而是一個立志在醫學科研這條道上,深耕的年輕學者,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想為人類健康實實在在做點事兒。
這份初心,真難得?。?/p>
要說陳舒音這條“學霸之路”,那可真是從小就透著一股子“擋不住”的勁兒。
她出生在廣東湛江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薪家庭,父親陳偉是哈工大畢業的,本身也算是個學霸,母親賢惠顧家。
跟現在很多“雞娃”父母不一樣,陳舒音的爸媽最初對女兒沒啥“望女成鳳”的宏偉藍圖,就盼著她能樂樂呵呵、健健康康地長大。
可這小舒音,打小就對書本有種近乎癡迷的親近感。
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過家家的時候,她最大的樂趣就是纏著爸媽講故事,一聽能聽上好幾個鐘頭,小腦袋瓜里全是“為什么”,不問明白不算完。
后來爸媽工作忙,沒那么多時間天天給她“精神食糧”。
陳舒音不哭不鬧,反而自己琢磨開了:“我得自己看懂這些書!”
為了能暢游書海,她愣是讓爸媽給買了本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啃,遇到不認識的就自己查。
那會兒她才五歲,同齡的小朋友可能還在為多吃塊糖跟爸媽“斗智斗勇”呢。
這份對知識的渴望和超強的自學能力,簡直就是“天賦技能點”自動加滿了!
五歲那年,當其他孩子還在幼兒園里排排坐、吃果果,陳舒音已經不滿足于家里的兒童讀物了,
她鄭重其事地跟爸媽說:“我想上小學!”爸媽一開始也犯嘀咕,這么小行嗎?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她買了些小學課本,結果小姑娘如獲至寶,沒多久就把大部分內容給自學通透了。
這下徹底明白了,自家閨女確實“不一般”!
于是,6歲的陳舒音如愿以償地背上了小書包。
在老師的系統指點下,她之前零散的知識點迅速融會貫通,學習更是如虎添翼。
人家小學,就跟按了快進鍵似的,只用了一年功夫就“通關”了,把小學六年的課程內容全給嚼透了!
在小伙伴們羨慕又帶點兒迷茫的眼神里,7歲的陳舒音,一腳踏進了湛江二中港城中學的初中課堂。
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新聞,整個學校都跑來圍觀這個背著大書包的“小不點兒”初中生。
天才的路就一帆風順,沒有坑坑洼洼?那可就想簡單了。
剛進初中那會兒,全新的環境、比自己大好幾歲的同學、突然加深的課程難度,也讓7歲的小舒音結結實實地栽了個小跟頭。
第一次摸底考試,成績并不理想,只排到了年級300名。
這對一路“開掛”的她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
一時間,周圍的議論聲、質疑聲都冒了出來,連爸媽都開始擔心,是不是步子邁得太快,孩子跟不上了。
換作一般孩子,可能早就泄氣了,甚至哭鼻子了。
但陳舒音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韌勁兒,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
她沒抱怨,也沒退縮,反而拒絕了爸媽請家教的提議,悶著頭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哪塊兒不行就猛攻哪塊兒。
那段時間,教室里總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
遇到搞不懂的難題,她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不好意思,而是大大方方地追著老師問個水落石出,儼然成了老師辦公室的“常客”。
老師們也打心眼兒里喜歡這個勤奮又好問的小姑娘,經常主動給她“開小灶”,耐心講解。
老天爺從不虧待努力的人。她的成績開始噌噌往上漲,從年級200名、100名,一路飆升到前30名。
這次小小的“挫折”,非但沒打倒她,反而讓她更早地明白了努力的意義,也讓她的小肩膀更能扛事兒了。
穩住陣腳后,陳舒音再次展現了她的學習天賦,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全部學業。
2014年,年僅9歲的陳舒音參加中考,以全市第13名的優異成績,昂首挺胸地考入了湛江二中的重點實驗班。
她硬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把那些曾經的質疑聲,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高中三年,對于陳舒音來說,更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她心里清楚,自己跳級快,基礎可能不如按部就班的同學那么扎實,所以學習上更加刻苦,不敢有絲毫懈怠。
但她可不是那種死讀書的“書呆子”,學習之余,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她也積極參加,懂得勞逸結合,全面發展。
2017年,當同齡人還在為小升初的考試抓耳撓腮,
或者剛剛適應初中生活的新鮮與忙碌時,12歲的陳舒音已經氣定神閑地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那份從容與自信,真不是裝出來的。
高考成績公布那天,陳舒音一家人圍在電腦前,那心情,比坐過山車還刺激。
當屏幕上赫然跳出“總分620分”的成績時,全家人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激動得抱在了一起,喜悅的淚水怎么也止不住。
這個分數,足足高出當年廣東省理科一本線一百三十多分!
這個12歲的小姑娘,不僅考上了大學,而且還是無數尖子生削尖了腦袋都想進的浙江大學!
一時間,“廣東神童”陳舒音的名字,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
說起“神童”,陳舒音可不是獨一份兒。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從來就不缺聰明絕頂的孩子。
河南的姑娘何碧玉,那履歷簡直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10歲就進了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實驗班。
更絕的是,14歲那年,她以標準分750分的河南省高考理科狀元成績,直接被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錄?。?/p>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學神”本神嘛!
后來她去了美國深造,拿了個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現在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搞研究,妥妥的學術精英路線,一路走來,星光熠熠,讓人望塵莫及。
但也不是所有“神童”都能這么一帆風順,把天賦的牌打得順風順水。
還記得當年被稱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寧鉑嗎?
13歲就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破格錄取,那會兒也是何等風光。
可后來,他似乎沒能很好地適應外界的過高期望和社會環境的復雜,
在學業和個人選擇上都經歷了不少波折和掙扎,甚至一度選擇了出家,后來又還俗。
寧鉑的人生經歷,像一盆冷水,讓很多人開始冷靜地反思:這種“拔苗助長”式的神童教育,到底對孩子是好是壞?
還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也頗具爭議的,就是張炘煬。
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小神童,10歲考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13歲攻讀碩士,16歲就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
這履歷,聽著就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可就在大家以為他會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學術巨擘的時候,他卻因為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的事兒,引發了軒然大波。
后來的學業和職業發展,似乎也沒能達到人們最初的預期。
這事兒就明明白白地告訴咱們,光有高智商還遠遠不夠,情商、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一個健全的價值觀,這些“軟實力”缺了哪一樣都不行??!
還有“東方小神童”,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聽著也挺厲害吧?可他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實在是太差,知識結構也不太適應高強度的科研環境,最后被學校給勸退了。
這對一個曾經的天才來說,打擊可想而知。
好在他后來努力彌補這方面的短板,重新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與人相處,
最終也算重新融入了社會,結婚生子,干起了軟件開發的工作。但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了。
這些“神童”們,有的像何碧玉那樣,把天賦這條路走得又穩又遠,成為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有的像寧鉑、張炘煬那樣,在耀眼的光環之下也經歷了迷茫、掙扎甚至非議。
還有的像魏永康那樣,繞了一大圈,最終回到了生活的本真,體會到了平凡的幸福。
而陳舒音自己呢,也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定力。
她沒有被“神童”的光環所迷惑,也沒有在各種誘惑和喧囂面前迷失方向。
面對醫學的艱深與枯燥,她沒有退縮;面對科研道路上可以預見的寂寞與挑戰,她甘之如飴。
她曾坦言,選擇醫學是因為真心熱愛,希望能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份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讓她能夠從容地抵御外界的紛擾,潛心向學。
編輯:小腦袋
【信息來源】
央廣網2017-9-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