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成功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戰國帛書,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流失海外79年,如今,這批國之瑰寶終于回歸。
在以往,我國追索歷史上流失的文物,通常是在文物走入拍賣以及所謂的“捐贈”等環節時予以應對。而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是我國通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主動追索國際公約無法適用的歷史流失重點文物,并成功實現文物回歸。
基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扎實完整證據鏈,以及中美兩國間以文物回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最終同意將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退出館藏并返還我國。
在國際博物館界,為確保入藏文物的合法性,通常會對文物的來源來歷進行系統性梳理,這項工作就是溯源研究。近年來,我國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開始采用溯源研究,同時也注重流失文物流轉過程的系統調查。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 朱曄:子彈庫帛書的返還,是我國在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所構成的這樣一個證據鏈的基礎上,主動地就歷史上流失文物,向對方提出,啟動主動的追索一個案例,而且也是成功的一個案例。
據了解,二戰以后,國際社會嘗試通過國際條約的方式,防止文物遭受盜竊、盜掘和非法跨境交易,并促進返還原屬國,目前主要有“1970年公約”,以及為補充1970年公約不足而制定的“1995年公約”。因在國際公約框架內,2014年之后被非法出口至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2019年被拍賣的消息一經傳出,我國立即展開追索并于當年成功追回。然而,兩個主要的國際公約,對我國追索歷史上非法流失的文物,顯得力有不逮。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專職研究員 鐘鳴:它對公約在締約國生效之前流失的文物,其實是沒有溯及力的,包括1995年公約,這兩個公約它都有不能溯及既往的一個局限性。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 朱曄:1970年公約框架下,我們與27個國家簽署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的這樣的雙邊協定。十八大以來我們已經成功促成了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2014年我國主導通過了《關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這是中國首次在文物返還領域主導制定國際性規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