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牙齒表面出現過白堊色的斑點?或是在喝冷飲時突然感到短暫的酸痛?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可能是牙齒脫礦的信號。作為口腔健康的重要 “警示燈”,了解牙齒脫礦的本質、成因及預防方法,能幫我們更好地守護牙齒健康。
一、什么是牙齒脫礦?
牙齒脫礦,指牙齒表面的礦物質(主要是羥基磷灰石)在酸性環境中逐漸流失的過程。健康的牙釉質(牙齒最外層堅硬組織)如同致密的 “礦物質盔甲”,而脫礦會使這層盔甲出現微觀孔隙,透明度下降,表面變得粗糙。若放任發展,脫礦區域會逐漸軟化,形成不可逆的齲洞(蛀牙)。
簡單來說,脫礦是牙齒 “亞健康” 的初期表現,也是齲齒發生的前奏。
二、哪些因素會誘發牙齒脫礦?
- 口腔酸性環境
食物殘渣(尤其是高糖、高碳水化合物)被口腔細菌分解后產生酸性物質,持續侵蝕牙釉質。
頻繁飲用碳酸飲料、果汁(即使無糖)或酸性食物(如柑橘、醋),會直接破壞牙釉質表面的酸堿平衡。
2.口腔衛生不佳
刷牙不徹底、未使用牙線,導致牙菌斑(細菌膜)長期附著在牙齒表面,持續釋放酸性物質。
3.唾液分泌不足
唾液是天然的 “牙齒保護劑”,能中和酸性物質并補充礦物質。干燥綜合征、長期口呼吸或服用某些藥物(如降壓藥),可能導致唾液分泌減少,削弱牙齒自我修復能力。
4.不良生活習慣
夜間磨牙、咬硬物等行為會破壞牙釉質結構,加速礦物質流失。
三、牙齒脫礦的常見表現與危害
早期信號:牙齒表面出現白堊色斑塊(脫礦區透明度降低),無明顯痛感,但觸感粗糙。
中期發展:斑塊區域可能輕微凹陷,遇到冷熱刺激時短暫敏感,刷牙時摩擦感增強。
嚴重后果:脫礦持續加重,牙釉質完全破壞,形成肉眼可見的齲洞,甚至引發牙髓炎(牙齒內部神經發炎),導致劇烈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和青少年的牙釉質礦化尚未完全,更容易發生脫礦;成年人若忽視口腔護理,脫礦也可能反復發作,加速牙齒老化。
四、如何預防與逆轉早期脫礦?
- 阻斷酸性侵蝕
減少高糖、高酸食物攝入,進食后及時漱口(可用清水或淡鹽水),30 分鐘后再刷牙(避免酸性環境下刷牙加重磨損)。
隨身攜帶無糖口香糖,通過咀嚼促進唾液分泌,中和酸性物質。
2.強化口腔清潔
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建議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含氟牙膏(氟化物可促進礦物質再沉積),每次 2 分鐘以上;每天使用牙線或沖牙器清潔牙縫。
定期(每半年至一年)到口腔科洗牙,清除頑固牙菌斑和牙結石。
3.促進牙齒再礦化
飲食中增加含鈣、磷的食物(如牛奶、奶酪、深綠色蔬菜),為牙齒提供礦物質原料。
選擇含氟漱口水(遵醫囑,兒童需控制用量),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專業涂氟,幫助修復早期脫礦區域。
4.及時干預異常情況
若發現牙齒白堊斑或敏感癥狀,盡早到口腔科檢查,通過專業手段(如再礦化治療、顯微樹脂修復)阻止脫礦進展。
針對唾液分泌不足等問題,及時就醫排查病因,避免長期口干影響牙齒健康。
五、給牙齒 “減負”:日常養護小貼士
避免用牙齒開瓶蓋、咬指甲等不良習慣,減少機械性損傷
兒童換牙期尤其注意口腔護理,家長可定期帶孩子做防齲檢查。
長期戴牙套(正畸患者)需特別注意清潔,避免托槽周圍食物殘留導致局部脫礦。
結語
牙齒脫礦并非 “不可逆” 的災難,但需要我們保持足夠的警惕。從關注每一次刷牙質量、調整飲食習慣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守護牙釉質的 “礦物質防線”。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才能讓牙齒始終保持堅固與健康,遠離蛀牙困擾。畢竟,健康的牙齒不僅是燦爛笑容的底氣,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