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沒想到感興趣的讀者非常多,天天催更,讓我多講講。
那么今天我再上升一個維度,分享一個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話題,很可能顛覆大家的認知,我盡量講得通俗易懂。那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大多數人認為,人性本惡。
這源于儒家荀子的觀念,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貪婪的、懶惰的、嫉妒的、虛榮的,人生來就具有“追求私利”的傾向,這就是人的惡性。而善性則要靠后期的學習和教化。
這個觀點是最容易說服人的,也是市場的主流。
但我其實更推崇老子的觀點,他在《道德經》里寫道這么一句話: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意思是:
道德涵養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兒。蜂蝎毒蛇不會去蜇咬他,兇禽猛獸不會去搏擊他。他的骨頭柔弱,筋肉柔軟,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生殖器卻自然勃起,這是因為他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聲音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他和氣純厚的緣故。
老子認為,人若能保持像嬰兒那樣的自然天性,就能達到一種理想的道德境界。
想想是不是這樣?
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經常哭,就會損害免疫力,得病,而成人如果終日啼哭,負面情緒積壓過重,就活不了多久,林黛玉就是典型。
所以說,孩子生下來,其實是至純至善的。如果用人有三性來講,我認為降臨的那一刻,便是神性十足的生命。
但為什么孩子慢慢的,開始變得“不好”了?比如撒謊、貪婪、虛榮、嫉妒等等。
其實在《易經》里就有解釋。
“一陰一陽之謂道”。
人性的善和惡,是存在博弈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善惡是會隨著“環境”、條件等因素相互轉化的。
沒錯,把孩子從神性轉變為獸性、人性的,就是環境。而父母就是環境最強的影響因子。
一個小孩兒,本來很好,結果父母天天吵架、打架,孩子的性格就容易暴躁、極端;父母動不動拿家人跟鄰居進行攀比,孩子就會產生虛榮、嫉妒的心理;父母好吃懶做,天天躺在沙發上刷短視頻,出去打麻將,孩子腦子里也都是玩。
這就是言傳身教,父母有時候甚至不對孩子加以教育,但孩子也會時刻關注并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復制父母的“性”。可以說,孩子的性格,主要源于家庭的影響。
如果父母的“性”,被獸性和人性占據,那么孩子就會朝著這個方向成長。如果父母的“性”,被神性所占據,那么孩子也會持續表現出“神性”。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都是古人智慧對此的總結。
還有一部分父母,難以接受,孩子好好的,自己的“性”也不壞,努力勤奮,對孩子教育特別認真,但孩子卻變得不好了。到底為什么?
這就是導致孩子“神性”退化的第二個因素: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源于教育理念,而理念又源于認知。
理清這個關系后,我們再回到上文,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決定了你對孩子教育的意識形態。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惡”的,你就會高舉“正義”大旗,對孩子進行“控制型”教育。雖然你覺得愛他,但是更多會被欲望所占據,生怕孩子“跑偏”。
在孩子犯錯后,你就會非常嚴苛的教育他,如果他哭,你就會懲罰他,把他丟在一邊讓他一直哭,直至讓他低頭認錯為止,才會原諒他。
因為你覺得,他犯錯了但沒有承認錯誤,而你原諒他,就是放縱,覺得他的人性本惡,會不斷踐踏你的底線。
而他成績考的好的時候,很乖的時候,你就覺得,他非常值得表揚,你就會拼命夸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的認同。
這些教育方法,是很多教育專家推崇的,而且得到大部分家長的肯定。
但實際上,大錯特錯!
獎勵和懲罰,會讓孩子短期服從,但實際上,長期來看,孩子內心會排斥你,甚至憎惡你。因為在整個環節中,嚴重缺乏“愛”。
我之前講過,對待孩子最強大的教育理念是“愛而不期待”。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而不是有條件的。是不期待的,而不是欲望和執念深重的。
無論孩子成績如何,是否很乖,是否有特長,樣貌如何,作為父母,都應該“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
因為只有愛,才能滋養“神性”。
我舉個例子。你認為什么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大部分人都會說,聽話的孩子,乖的孩子的就是好孩子。
但實際上,聽話和乖,并不是一個好的品質,因為孩子小時候被訓養成聽話的性格,長大了就會變成聽老師的話,聽領導的話,聽老板的話。
對其他人無條件順從,就難以形成“獨立思考思維”,更別說創造性,那么這輩子就難以掌握生產資料,只能被別人擺弄。
如果孩子犯錯,你就責罵、怪怨、體罰,那么孩子從小就會養成自卑心理,對孩子過于褒獎,或者物質性獎勵,那么他們在做一項挑戰的目的,就不是從中獲得樂趣,而是只為了你的表揚和獎勵。
那么父母到底該怎么辦呢?如何釋放孩子的神性?
1、尊重孩子。
2、多問孩子的感受,明白他的真正訴求。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4、要明確孩子的善,而不是惡。
5、考慮孩子的年齡,要讓他們做符合年齡的事情。
6、你認為的愛不重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最重要。
7、真實可信,兌現諾言。
8、不要頻繁表揚孩子聰明,而是要專注要孩子做這件事的細節,什么做的好,為什么做的好,下一步還有什么改善的空間。
8、不要責備和辱罵孩子,孩子犯錯后,依然對他們很好,讓他們覺得,即使犯了錯,父母也不會不愛我或者拋棄我,在這個基礎上,事后再復盤,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去改善,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喚醒他們對于做事邏輯的認知。
9、要有耐心!傾聽他們的聲音,任何的無理取鬧,背后都有訴求。前提是先讓孩子學會安靜,情緒平和,再敘述自己的訴求。
10、專注要長期目標,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和個性,去探索更多元的品質,而不是成績大于一切,聽話大于一切。
除此之外,最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好的習慣。
小孩子從小沒有善惡意識,神性或者獸性的博弈,要靠父母去引導,而保護孩子向好的地方發展,唯一的方法就是,培養習慣。習慣養成后,就會對孩子造成潛意識里的預設,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假思索的。
不假思索就是無意識,而無意識去做一些向好向善的事情,就是在追求“神性”,自然就極大隔離了人性的“惡”。
父母,無論貧富貴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在此基礎上,培養好的習慣,去應對未來人性的沖擊,營造善良的環境,讓孩子不被“近墨者黑”,創造更多的體驗,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愛。
這樣的孩子,自然會過好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