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跡圖》(明代)
在古代,雖然沒有直接以研學游名義開展的活動,但是類似的活動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01
古代游學的發展史
孔子招徒講學,率弟子們周游列國、傳道授業,弟子們跟隨他遍訪都邑,從困頓碰壁中體悟人生,開闊眼界,了解民風政情。在古代,這樣走出課堂的教育活動被稱為“游學”。當時的“游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從史料來看,游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盛行,比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就已有了游學之旅。而“游學”二字最早出現在《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
在那個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的年代,游學就是通過云游天下、拜訪各地名士,或拜于其門下,或當面請教不解難題,以所學游說諸侯,謀取官職。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教育家曾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教育學生,他們一邊寄情于山水,一邊拜師訪友,在“游”與“學”之中實踐著“知行合一”,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漢畫像石上“孔子見老子”場景(山東嘉祥境內出土)
及至戰國,諸侯并起,厚招游學,廣納賢能;文士們通過游學增進學識,進而充當縱橫家游說諸侯國,以言策建立功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成就了一大批人才。
漢承繼戰國游學之風,學子們為學經,遠行訪師問道,既求聞達也求仕途。游學豐富了學子、士人的知識與閱歷,也成就了許多人。如司馬遷“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史記·太史公自序》)。可見游歷和文化訪古,對司馬遷著成《史記》有很大的助益。
《朱熹像》(宋代)
到了唐代,興壯游、旅行學習之風,眾多士子走出書齋,多作郊游、遠行、交友、邊塞之旅。他們訪古問俗,優游林下,尋幽探勝,結交豪杰,相互學習,在旅行中學習知識、體悟人生、修為人格、傳承文化,書寫了很多傳世的佳作,致使當時文化空前繁榮。
及至宋代和明清時期,游學、書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會逐步形成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主流意識。
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主張學子不應拘于一隅,而應“出四方游學一遭”(《朱子語類》)。當時名師碩儒所在的書院常常成為一地的教育、學術中心,吸引遠近的學子趨而往之;士子們則利用科舉和出仕機會頻繁旅行,深入了解各地歷史文化、名勝遺產、典制賦役、科技發明,觀察社會,推動文化、社會變革。
張若澄《蓮池書院圖》(清代)
如宋代的沈括少隨父宦游州縣,出仕后重游歷研究,他“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宋史·沈括傳》),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折射出北宋科技文化的輝煌。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談畫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行中去悟,實踐中學,學以致用,這一人文精神貫穿古今,影響了后世許許多多的人。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明代)
02
古人游學的“裝備”
從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到明朝徐霞客“聞奇必探,見險必截”,古人用腳步為我們丈量著這個世界。但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外出游學對于古人而言,并沒有那么簡單,除了盤纏之外,重中之重便是帶好“身份證”——符節。
自商鞅的“保甲連坐法”起,普通民眾就沒有了隨意遷徙的權利。未經許可隨意離開居住地的民眾會被認為是脫籍,這可是大罪。所以先秦士子若要外出游學,就要攜帶符節作為通行憑證。“符”用于身份證明,作為出入國境、關卡、軍營、要塞的憑證;“節”則是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
如果沒有帶上符節之類的憑證會怎么樣呢?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的一批竹簡,讓外界窺探到古人也會遭遇“查戶口”。竹簡中的《游士律》是中國最早一部旅游法規,其中記載:“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意思是說,如果出游者丟失了通行證明,要交一身衣甲的罰款,到年底時統一征收。
《孔子見榮啟期圖》(宋代)
再看交通工具,有條件者如孔子,他去拜訪老子時,乘坐的是魯昭公贊助他的一輛瘦馬破車。而大部分古人游學之路全靠步行,如墨子,他就是穿著草鞋徒步天下,在各地游學,同時推廣自己“兼愛”“非攻”的思想。除了這些,古人游學還要帶什么?
《戰國策·秦策一》中的《蘇秦以連橫說秦》篇,記錄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游學的“裝備”:“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
由此可見,蘇秦遠游至少帶了這些東西:御寒衣服——黑貂之裘;盤纏——黃金百斤;學習資料——書;收納用具——橐。相比如今孩子們說走就走的研學之行,古人的研學之旅真可謂一場“人生苦旅”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