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6日,由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舉行。 圍繞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發生了哪些改變?是否擔憂學生過度使用人工智能?如何看待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寫作?紅星新聞記者對話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張平文表示,AI會影響教育,教師自己要先改變,如果教師講得不好,下面學生都在搜索,就會先把教師淘汰掉。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
從來不存在過度使用AI的問題
教師適應不了,會被學生淘汰
張平文表示,教育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交流,包括價值觀的塑造,能力的塑造。過去,課堂上以知識傳播為主,人工智能出現以后,未來課堂可能不再以知識傳播為主,但是怎么去塑造人的心靈,實現心靈的交流,價值觀的塑造,能力的培養變得更重要。
談到是否擔憂學生過度使用人工智能,張平文表示,從來不存在過度使用AI的問題,所有的大模型包括Chatgpt、Deepseek就是一個工具,出現這個工具以后,教師自己沒適應,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問題。AI會影響教育,教師自己要先改變,如果教師講得不好,下面學生都在搜索,就會先把教師淘汰掉。所以布置作業,考試,要先有新的工具承載。不能因為教師不熟悉AI,而不讓學生使用。AI就是一個工具,有的老師之所以斥責學生使用AI回答問題,是因為他自己落伍了。
張平文說,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首先要有數字思維,因為現在解決問題比過去有更多方式,要有更多想法。第二個是要有數字素養,現在很多人被騙其實就是素養不夠。第三個是要培養數字能力,把工具用好,把數據價值實現,都是需要有能力。有能力的人拿到數據才能實現價值,沒有能力的人,數據是他的負擔。
智能時代給高校帶來了多方面挑戰
知識不一定要從學校來學習
張平文表示,智能時代對高校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大學要有一個整體設計。武漢大學在2023年由幾十位教授花了半年時間思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教育的沖擊。過去大學圖書館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知識都不需要進入圖書館,AI大模型已經改變了知識傳授。一個人除了知識以外,價值觀的塑造也非常重要。大學時期是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階段,但知識不一定要從學校來學習,因為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
“未來的大學會變成什么樣,我也不知道,它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大致方向是清晰的,但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同學需要學習的內容不一樣,每個人的能力、素質、知識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每個人需要有數字素養、數字思維是毋庸置疑的。”關于大學的未來,這是張平文的思考。
▲創意配圖 據圖蟲創意
張平文提到,武漢大學去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自己擔任院長。武漢大學要大力培養數字方面的人才。其中,人工智能核心人才培養,主要依托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學院、網絡安全學院和集成電路學院、電信學院以及馬上要成立的機器人學院,其中人工智能學院是龍頭。培養的是要有硬功夫,去生產人工智能工具的人才。也要培養理工科人才,就是要利用人工智能解決科學問題、工程問題的人才。還要培養社科人才,利用人工智能研究社會問題。對于人文學科人才的培養,要讓他們具備人工智能素養和思維。
人工智能不是猛獸
希望學生早點有數字思維、數字素養
談到如何看待學生用人工智能寫作業,張平文說,過去沒有AI的時候,老師也不會使用這些工具。現在有了AI,老師布置作業如果沒有經過深入思考就會有這方面的擔憂,但實際上老師也要了解和使用AI。AI終究是工具,它越來越強大,作為教師必須要學習。不能因為老師不了解,就阻止學生使用。只有大家都了解這個工具,教育的方式才會發生改變。要鼓勵他們用,但是要把控好。
張平文說,不要覺得人工智能是猛獸,現在人工智能還沒有那么強大,也不要擔心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數字思維、數字素養的教育要越早開展越好。武漢大學許多人工智能的課程已經引進到中小學,希望中國的學生能早點有數字思維、數字素養。
談到數字教育的大中銜接,張平文說,武漢大學在大中銜接方面起步很早,2023年許多教授花了大量精力,已經在設計并且形成了一些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僅在服務于兄弟院校和國際院校,也服務于中小學,服務于邊遠地區。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編輯 郭莊 責編 鄧旆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