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有網友爆料稱,廣東普寧市第三中學大課間評比展示活動中有學生因天氣太熱被地面燙傷。該網友表示,5月13日下午兩點,學校組織高一年級進行由教育局組織的大課間活動展示,由于正值炎熱午后,且有平板支撐等和地面接觸的動作,多名學生被燙傷。該網友還質疑學校處理不及時,“最后還是班主任拿來燙傷膏給同學涂抹”。
爆料視頻中還有一張學校發布的表揚信,信中提到,“雖然今天的操場地面溫度較高,但是同學們在比賽過程中沒有一人退縮,沒有一人抱怨,始終以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比賽。”
5月14日,羊城晚報記者致電普寧市第三中學,對方表示上級已來核查,“學生都正常”。羊城晚報記者隨后致電普寧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了這件事,并介紹,大概有九個學生因為和地面接觸出現了手部起泡或磨破皮的現象,發現這一情況后已立刻聯系普寧市華僑醫院的醫生進行評估,并將學生送去醫院包扎。
該工作人員表示,最近天氣不穩定,學校師生都很重視這個活動,因此并未臨時取消,至于學校發布的表揚信則是對學生能夠吃苦耐勞、堅持下來的肯定。同時,該工作人員介紹,九名學生還注射了破傷風疫苗,對學生和家長也進行了告知和安撫引導工作,目前已獲得家長的理解。
看到這件事情,我特別不理解的是,那個工作人員怎么就能確認自己真的獲得了家長們的理解了?但我突然就理解了家長們的這個理解,因為,他們怎么敢不理解呢?他們不理解又能怎樣呢?
畢竟,人家學校已經說了,“學生都很正常”!而且,人家還貼出了一份表揚信,表揚了那幾個孩子“沒有退縮,沒有抱怨,始終保持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作為家長,怎么好意思不接受這份“殊榮”呢?!
總之,這本來是一場教育事故,但卻被學校的表揚信包裝成了一種“精神勝利”,這種“喪事喜辦”的操作不僅完美掩蓋了學校管理失職的事實,而且推卸了責任,還讓一些家長覺得學校這么做鍛煉了自己家孩子堅強的意志。
這就好像一幕校園版的《皇帝的新衣》,當所有人捧著那份滾燙的表揚信的時候一時間就都已經忘了孩子們被燙傷的手掌。當所有人在贊美那層“精神勝利”的遮羞布有多么華美的時候,其實大家忘了,這個活動,本質上是一群教育者沉迷于“整齊劃一”的表演、用學生的傷痛裝點政績的病態反智的形式主義而已。
這個事件當中最惡心也最具有迷惑性的就是那份表揚信:學生的手掌被燙得血肉模糊,學校卻用“吃苦耐勞”包裝傷痛,這種將傷害和苦難進行美化的行為,本質上是對生命的褻瀆。那份表揚信就好像一面扭曲的鏡子,它照見了當下教育中某種非常畸形的價值觀:將無意義的痛苦等同于美德,將盲目服從美化為堅韌的意志。
而對于某些學校來講,這塊遮羞布非常好用。因為,當教育者開始歌頌傷痕和苦難的時候,一些暴力就會被他們合理化合法化!而當學校系統性地合理化傷害和苦難的時候,教育機構的管理失職和反智形式主義就會轉嫁成學生們的“自愿堅持”“自愿服從”。
就好比在這件事情當中,當學生在危險當中被燙傷卻被表揚這是一種沒有退縮沒有抱怨的堅強品格的時候,學生還怎么好意思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已經被學校物化成了他們仕途籌碼的“道具”了呢?
而那塊遮羞布之所以非常好用,那是因為,在一些人的潛意識當中,有一種非常病態的吃苦崇拜。
一些人深信“頭懸梁錐刺股”“寶劍鋒從磨礪出”,但他們無法區分“建設性挑戰”與“消耗性痛苦”之間的區別。他們將“克服困難”等同于“制造苦難”,把“堅韌品格”簡化為“承受痛苦”。他們不懂,真正的抗挫折能力應源于解決問題的智慧,而非對無意義痛苦的忍耐。
而如果一些教育者也無法區分“建設性挑戰”與“消耗性痛苦”之間的區別的話,比如,廣東普寧的這次事件,就是由當地教育局組織的大課間活動展示,他們已經不會去下功夫去研究需要花心思去思考的如何給教育提建設性的意見,而是沉迷于吃苦的形式主義,選擇某種自我感動式的“吃苦自虐”,來展示一種“自己能夠多么承受痛苦的表演”,并企圖通過這種獻祭式的巫術,來乞求上天降下某種教學奇跡。
而這種病態的吃苦教育,它培養出的絕對不會是堅韌的品格,而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醫學患者。而這些患者他們反過來還會為那些加害機制進行辯護。而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還是學校,當他們高喊“感謝苦難”的時候,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那些“沉沒成本”。他們無法割舍自己那些所謂的“付出”。
而某些教育者,比如說廣東普寧的這個學校,他們恰恰就會利用這些心態,通過將痛苦神圣化,教育者就獲得了無限的解釋權。學生越痛苦,就會越被認定為“努力”;你如果要是質疑,那你就會被指責為“嬌氣”。而他們通過制定“合理傷害的閾值”,就可以將暴力轉化為某種正當管理。從而實現對學生甚至對家長的某種服從性測試。
當廣東普寧的那個中學得意洋洋的用表揚信稱贊被燙傷的孩子們能吃苦的時候,我不知道這些教育者們明不明白:當教育者沉迷于“整齊劃一”的表演、用學生的傷痛裝點政績時,教育的本質早就已經被你們那比烈日還灼熱的功利心給炙烤得面目全非了。
廣東普寧的這個中學的事件并不是個孤例,這只不過是現如今教育形式主義泛濫的一個縮影罷了。
有多少“吃苦表演”正在成為學校某些面子工程的注腳。而孩子們的身體傷痛只不過換來了一份毫無意義的“精神勝利”廢紙。
當整齊劃一的集體展示成為考核指標,學生的身體健康就被他們放在了次要位置。當教育者們讓學生在高溫下“硬扛”的時候,他們心中,活動的完成度要比孩子們的身體安全更加重要。而這正是我們現如今的某些教育環境當中最可怕的地方。
而對于這些用表揚信裝點孩子痛苦的學校,我不知道他們明不明白:你如果連孩子們的手掌都保護不好的話,你如何能夠讓大家相信你的那些表揚是真實的呢?
本期推薦書籍:《規訓與懲罰》——米歇爾·福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