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5第二十二屆上海教育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本屆教博會以“‘育’見AI,智啟未來”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視角展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成果。靜安教育在本屆教博會亮相,展現“AI賦能教育”的靜安思考與實踐。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震,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楊蓉等到靜安教育展臺參觀。
靜安“數智魔方”體系構建教育新生態
靜安教育展臺位于區域教育展區,展示了靜安區符合教育規律、具有區域特色的“靜安教育數智魔方”體系——以“一個整體框架、兩類研究方向、三大應用場景、四維課程體系”為核心,打造可靠、可信、可發展的“數智賦能”教育新模式。
在數據安全的框架下,“靜安教育數智魔方”是靜安區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即探索系統化思考“數智”與“教育”的關系。以“一通芯+六位面”構架為樣本,以通芯為數據智能中樞,整合區域教育治理、教學教研與學生發展的全流程數據,實現不同教育功能模塊的全面融合。
同時,靜安區以教育治理數智應用與教學教研數智應用為雙輪驅動,聚焦管理、教師和學生三個主要場景,通過靜安區“安安智管”教育數字管理平臺、“安安慧教”教師成長引擎和“安安享學”智能學習支持系統,借助科學教育地圖、智慧體質健康管理、跨校游學地圖、圖書大數據平臺等,實現對學生個性化成長與發展的精準服務。
基于此,靜安區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四維課程體系,即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構建覆蓋技術前沿與創新實踐的四大模塊:AI算法版塊、AI視覺版塊、AI語音版塊和AI創意版塊。
多元數智應用平臺凸顯技術賦能
基于國家和上海市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聚焦數智賦能教育的體系建設,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靜安打造了多元數智應用平臺。現場重點展示了靜安教育智能門戶、教科研專家智能體、“云—端—環”智慧體育綜合服務平臺等。
靜安教育智能門戶
展臺展示了面向教育管理者、學校師生、家長及社會公眾的靜安教育智能門戶,它融合了信息服務、政策解讀、新聞動態、智能問答等多項功能。
依托AI技術與教育知識庫,數字人“小靜”以圖文、語音、視頻等多模態形式呈現,現場在線應答用戶提問。
教科研專家智能體
現場展示的教科研專家智能體是由靜安區教育學院開發的,它基于科研室主任王俊山多年積累的教科研管理經驗和研究邏輯訓練路徑構建而成,旨在為教育科研全過程提供智能化的支持。
該智能體圍繞課題申報、文獻檢索、研究設計、成果凝練等關鍵環節,提供結構化模板、案例匹配、智能診斷與專家建議,幫助教師明晰選題方向、優化研究思路、規范研究流程,提升教科研的專業度與效率。
“云—端—環”智慧體育綜合服務平臺
展臺還展示了“云—端—環”智慧體育綜合服務平臺,它依托“智能感知—AI解析—動態干預”全鏈路、跨場域技術架構,實現創新性突破。平臺集成智能手環、智慧操場、教學交互大屏等多元智能終端設備,實時抓取學生多維運動數據,形成覆蓋課內外的全場景、全周期運動數據庫;基于AI精準評估模型,為每個學生生成個性化健康畫像,實現運動風險與健康隱患的智能預警;同時采取智能靶向指導機制,建立“一人一方”個性化運動檔案系統,實現教學干預的精準化與智能化。
校際成果彰顯AI教育特色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全市89所中小學校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其中靜安區有7所學校入選。在本次教博會中,上海市市西中學、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等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參與展示。同時,其他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特色的靜安學校也參與其中。
上海市市西中學
深入開展“AI+科創教育”的探索實踐,建成包括人工智能、無人機、機器人、環境科學、生化、天文空間實驗室等10個研究院實驗室,引入AR、VR、圖像識別等技術應用。
本次教博會中展示的互動任意門(跨地理與歷史)能夠實現虛擬空間穿越,結合當地語言、服飾、習俗設計互動任務,支持多人同時在線,組隊完成探索任務。同時,通過AR/VR技術模擬全球地標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
上海市彭浦初級中學
作為上海首批開展量子計算教育的中學,通過趣味實驗、編程實踐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量子思維與創新能力,為培育未來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礎,讓量子計算教育落地生根,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
構建“一二三三四”實踐路徑,推進以單元學程包為特色的“教、學、做”三類自適應學習資源融合應用,探索“尊重差異—個性定制—互動學習—素養培育”人機協同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品質與效益。
上海市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打造“硬件+軟件+項目”支撐平臺,開發實驗教具與課程資源包,重點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設計思維等核心能力,形成“理論—實踐—創新”完整學習閉環。該體系深度融合學生認知規律與AI教育前沿,實現從興趣啟蒙到創新應用的能力躍遷,形成基礎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實踐范式。
上海市靜安區大寧國際小學
在人工智能課程中設計《校園數字植物架》項目,以跨學科融合實現人工智能素養培育。學生通過二維碼掃描、Micro:bit外接語音合成模塊等硬件實踐,對比不同模塊,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提供自然、流暢的交互體驗,在真實場景中掌握AI技術應用邏輯,同步提升工具適配意識、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下一階段,靜安區將繼續完善“數智魔方”系統架構,探索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的應有環節,進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科學性、教師教研精準性、學生學習個性化與主動性,打造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標桿與范式。
記者:彭旭卉
編輯:梁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