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阿珂可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原來上班的一大痛苦,就是今天中午到底吃什么。
現在好了,沒這個煩惱,因為自己帶飯已經成為最流行的解決方案。
茶水間的微波爐如今烽煙四起。等熱飯的隊伍比周末烤匠門口還長。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
現在,這句話正在被年輕一代倒置過來。世界大戰,越打越亂。
現在怎么連微波爐都要排長隊啊?
好不容易為自己美美備餐的打工人,中午一進茶水間,天塌了。
本以為沒啥人稀得用微波爐,結果一看,飯盒已經浩浩蕩蕩排出半里地。
據不完全統計,熱一份飯的時間一般在3-5分鐘。如果有些精致人士把米飯和菜分裝開來,所需時間還要翻倍。
所以,如果你看到桌子上的飯盒已經超過5個,那基本上熱乎飯進嘴的時間就可以拉到半小時開外了。
標準的午休在2小時左右,其中1/4的時間都要饑腸轆轆地玩手機,還不能無視空氣中若隱若現的飯香。
這可不太妙。
同感不妙的還有微波爐本爐。
為了給公司的牛馬們續航,它或許是整個公司里比程序員還高危的崗位,也是最有可能第一個過勞死的員工。
有網友說自己公司的微波爐已經換到第五個,原因是前四個都被沒戳破的雞蛋精準轟炸。還有人開門之后發現飯直接碳化,煙霧效果跟高級餐廳里的干冰一樣驚人。
再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半米長的方塊估計能被認定成熱武器,而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準就是為了爭奪熱飯權。
茶水間淪為戰場。那些因微波爐衛生問題悄悄抱怨的同事,已然算是溫和派。還有熱暴力派的:有人因忘記關門被永久剝奪微波爐使用權。
甚至,使用微波爐的方式都變為一些公司選擇人員的標準。之前@避雷站就發帖吐槽,某員工因午休提前使用微波爐而丟了飯碗。
微波爐在公司現地位和醫生兜里的筆一樣高。
有的部門已經想開了:干脆退出爭斗,自費買個新的。還得署上巨大的名字:不是自己人,就甭想用。
更有甚者,為保護微波爐安全,直接上演鐵窗淚。
難道以后想用微波爐的話,還需要先走審批流程報備一下嗎?
上面的這些場景可能會讓你覺得太抽象:會不會太夸張了。
這些雖然只是個例,但必須承認的是:坐辦公室的人已經開始愛上自己帶飯的感覺。
如果你不信我說的盒飯浪潮,你可以去看看報告數據。
去年,前程無憂51job的問卷調研顯示,自帶飯菜的職場人比例有所上升,占比15%。32%的帶飯擁護者表示“自己做的總比外賣要干凈”。
共研網的報告也顯示,2024年保溫飯盒的需求量呈上升趨勢。預計2025年中國保溫飯盒市場規模同比增長9.4%。
原來總覺得土土的不銹鋼飯盒重新變成了時尚單品,甚至東北那種滿當當亂糟糟的鐵盒飯也擠進精致外賣的圈子。
圖源:共研社《2020-2025年中國保溫飯盒市場規模及增速》
如果你對過去的職場生活有記憶,那你肯定能理解這種生活方式轉變背后藏著的深意:
自從去單位變成了去公司,食堂就已經不復存在。在漫長的時光中,勞動者在自由選擇的午餐時光里,多快好省的填飽肚子是原則:千禧年大家靠四川小吃和桂林米粉填飽肚子,前幾年大家靠外賣補充能量,都是15分鐘就能解決肚子問題的操作。
那個經濟狂飆突進的年代,在那個要跟時間賽跑的年代,帶飯吃永遠是最小眾的選擇。畢竟拿出一兩個小時去菜市場買原料做第二天的午飯,還得吃完飯再收拾飯盒,怎么看都有點“工作時間不飽和”,有點奢侈。
所以,當勞動者重啟自炊,那么一定是過去的生活方式,出現了一些吃的問題。
煩了、膩了,是新一代勞動者擁抱自炊的一個原因。
眾所周知,微波爐熱的菜,饅頭梆硬,菜蔫的驚人,甭管是跟現炒比還是跟外賣比,色香味和口感都差點意思。但人們依然選擇用它重構午餐,是因為已經吃夠了千篇一律的外賣。
老黃就是這么走上自炊之路的。
他討厭公司周邊千篇一律的外賣,公司的食堂飯菜好不好吃,也得看后廚師傅今天有沒有靈機一動。前段時間好不容易找到個近點的心儀小店,這幾天也因為地租漲價關門了。
老黃喜歡自己做飯的原因還有一個:現在在城市里的連鎖餐飲店,太多了。好不容易在周末想和對象出去搓一頓好的,結果轉了半天,還是米村拌飯、老鄉雞和南城香三件套。
真不想吃了。
老黃做的飯
更重要的是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
在艾媒咨詢2024年發布的《中國預制菜食品安全消費者認知調研數據》中顯示,超七成消費者會對餐廳菜品為預制菜的情況感到不適。
圖源:艾媒咨詢2024年《中國預制菜食品安全消費者認知調研數據》
這兩年,你打開社交媒體會發現人們對預制菜存在普遍焦慮,他們擔憂這些預制菜的原料不夠新鮮,甚至是不夠衛生。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現炒”這一概念充滿了懷念之情。
前兩年的虎撲蓋飯熱潮,就是這種社會普遍情緒的表現。
比如老黃和他的飯搭子。雖然倆人對食材級別要求不一樣,但們的共同底線是:沒過期、不是僵尸肉,得新鮮。
預制菜的話,老黃心里沒譜。
自炊浪潮背后隱藏著時代浮沉。
比如在日本上世紀70、80年代,上班族的午餐文化是外出就餐,輪流買單。跟同事一起吃定食,是職場禮儀,也是職場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到了泡沫崩壞后的千禧年,面對經濟問題,自炊就成了日本打工人普遍的午餐方式。連媒體和出版社也開始大量策劃自炊攻略,比如《男子廚房に入門》就是一例。
從某種意義而言,過去午餐糊弄就像是高速發展期的許愿。人們用午餐的質量,糊弄自己的胃,來換取未來更大收入的可能。
而當列車放緩,增長預期不再明確的時候,保護自己就成了有著最大性價比的事。在這種心態下,拿出過去寶貴的時間給自己好好做一頓健康午飯,讓生活健康繼續,就并不會令人意外了。
自炊浪潮背后的飲食價值觀,不僅僅最在于職場,也開始深入社會的各個肌理。
這種價值觀的訴求就是在稍縱即逝的時代里,掌握鮮活的生活感。
如果你常看社交媒體,會發現與自炊文化相對應的是人們對于菜市場的熱情越來越多,無論是旅游還是周末休閑,它都成了某種鮮活生命感的符號。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去當地農貿市場吃飯成了社交媒體上熱捧的旅行攻略。經典建筑和景點都得往后靠靠,最重要的事是,得去別人家門口吃頓飯。
原因是,從食材和烹飪方式這兩個主要因素來評判的話,沒有什么地方能比菜市場更新鮮了。
這樣來看,菜市場簡直就是最完美的干飯地點。
例如,廣西北海的貴州路市場里,路邊裝著滿盆的新鮮魚蝦。姨姨們手腳麻利地剪掉釘螺尾巴、撬開生蠔殼,直接丟給旁邊的餐廳處理。簡單的白灼就可以最大程度讓鮮味爆發,魚嫩螺脆,蝦肉彈得好像在嘴里打你。
再比如,云南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場門口就能聞到濃郁的菌子香氣,小販一直把攤從入口擺到出口。
竹蓀、松茸、雞油菌、牛肝菌、見手青都一小筐一小筐地堆在一起,根部還沾著濕泥。腌、拌、炒、炸、燉、煸,旁邊的小店有一萬種辦法把它們料理鮮美。
圖源:@納蘭小魚
現在,這種生鮮市場已經成了旅游人士最愛扎堆的景點。人都不受高級餐廳那種氣氛的蠱惑了,自己拎著褲腿蹲著挑食材,才是真正的有品。
一線城市也一樣。北京三源里菜市場里,慕名而來的人比菜還多。在攤位前人人平等,謝霆鋒也得和小販們講價。
國外也一樣。倫敦的博羅市場,日本京都的后廚錦市場,韓國濟州的東門市場......游客和本地人六四開分布,熱鬧非凡。
為什么原來追求精致生活的我們,現在反而不愿意去超市,專門鉆一些沾著泥的菜市場呢?
原因是,你永遠不知道會從菜市場拎回來什么。
也許清單里的上海青有點蔫,但旁邊的菜心卻板正的很,燙完自然鮮脆。
再也許今天想吃的基圍蝦賣完了,但小黃魚色澤清透,看一眼都覺得漂亮。
相對于重視產品標準化的商場,菜市場像愛麗絲跳下去的兔子洞:今天什么菜是新鮮的完全隨機,逛街跟拆盲盒一樣,全靠碰。
在重復生活和單調作息中,菜市場探險是少有的奇遇入口。市場和仙境一樣隨機刷新,連挑著麻辣兔腿和缽缽糕的小販們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npc。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在哪個標記點、因為吃到什么而原地復活。
買菜也是充能的過程。汪曾祺就曾在《食道舊尋》里寫過自己逛菜市的經歷:“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因此,原來只有退休人士愛逛的菜市場也出現更多年輕面孔了。
之前年輕一代不愿意去菜市場的心理,其實和不愿意吃預制菜的心理原因有點像:
不是對新鮮有什么特殊執念,是會因為自己根本吃不出來好壞而感到羞恥。
在議論菜市場這個議題的時候,知乎有個回答也寫道:“菜市場就像你人生的照妖鏡,平常任你在在工作、生活、學習當中得心應手,羨煞旁人,但一旦抵達菜市場,你才會發現自己就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一片空白。”
現在,年輕人終于愿意拋開這莫名其妙的遮羞布了。
請朋友們回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買菜,是不是小時候和爸媽一起去的?
在食為天家為重的中國,買菜做飯和家庭往往是綁定在一起的意象。而對于現在在北上廣漂的人群倆說,回家吃飯已經成了生活里的奢望。
不是不愿意好好吃飯,而是沒時間、也沒資格和家人圍在桌子旁侃大山了。
而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最好吃的飯,往往不是最貴的那頓,則是在家里吃的粗茶淡飯。
比如,我一想到回家,最饞的就是姥爺做的鹽蒸肉。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1cm左右的薄片,用鍋煎出金黃的外皮,再上鍋蒸一小時。僅僅撒上鹽就夠了,肉香四溢,能吃三碗大米飯。
老黃覺得最好吃的菜,是每次幼兒園回家后媽媽做的炒三絲。把蒜末爆香,倒入白菜、豆皮和粉條翻炒。食材和炒制都很簡單,卻是他在北漂過程中最惦記的美味。
這種家的味道,是沒辦法在出租屋里復刻的,大概也是微波爐和保溫飯盒都做不到的事情。
你還能記起來自己上次吃飽是什么時候嗎?
這里說的不是單純的飽腹感,而是真正心滿意足的唇齒享受,身心合一的”飽“。
而這種心理中最強烈的滿足感,永遠是來自回憶的。
人們懼怕從來不是生活的平淡,而是身處流水線中的無意識麻木。
腦子和精神都處在麻痹邊緣,現在都延伸到味蕾軀體化:壓根嘗不出來這東西好不好吃。
甚至有的人忙起來,或者為了控制身材,都不吃了。
這也是老黃最害怕的事。
自己做飯讓他覺得生活至少還有點意義。看到別人因為吃飽而幸福,則是無聊工作中無法獲得的成就感。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人類最簡單的獲取快樂和幸福的方法大概就是填飽肚子。金錢和名利不是我能達到的,而做飯,應該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情了。
做飯的老黃
拋開其他的一切,進食獲取能量是人類最基礎的生理需求。
生活處于隨波的失控狀態,那今天吃多少鹽自己總能決定吧?
勺和舵,總得掌一個。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57032.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