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頻繁打盹、注意力渙散,看似是“沒睡好”的小問題,實則可能是日間嗜睡在作祟。長期如此,不僅影響知識吸收效率,更會拖累學業成績。從中醫視角看,這種困倦背后隱藏著臟腑功能的失衡,需科學認知并及早干預。
日間嗜睡:不只是“缺覺”那么簡單
許多家長將孩子的課堂困倦歸咎于熬夜或懶惰,但中醫認為,日間嗜睡多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相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失運,則水谷精微無法上輸頭目,導致腦竅失養;痰濕內阻或氣血虧虛,則進一步加重神識昏蒙,形成“困倦難醒”的狀態。這類學生常伴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苔厚膩等特征,與單純睡眠不足的“疲倦感”存在本質差異。
注意力渙散的深層危害
中醫理論強調“神”為生命活動的主宰,而“神”的清明依賴于氣血充盈與氣機通暢。日間嗜睡若長期未調理,可能導致:
腦力減退:氣血不足使腦髓失養,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知識點難以鞏固;
情緒失衡:肝郁脾虛可引發焦慮或抑郁傾向,進一步削弱學習動力;
體質惡化:痰濕滯留易致肥胖、消化不良,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視角下的調理方向
針對學生群體的日間嗜睡,中醫主張“治本為先”,而非依賴強制提神:
調和脾胃:通過飲食規律化、避免生冷油膩,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促進清陽上升;
祛濕化痰:適當運動(如八段錦、散步)可宣發肺氣,助濕邪排出;
養心安神:調整作息,避免熬夜傷陰,睡前減少電子設備使用以寧心安神。
此外,教室環境也需注意通風避濕,避免久坐少動加重氣機郁滯。
136 9328 7132
李慧英大夫的辨證思路
針對頑固性日間嗜睡,尤其是伴隨猝倒、幻覺等癥狀的發作性睡病,中醫專家李慧英大夫強調“溫陽化濁,醒神開竅”的治療原則。通過補益脾腎陽氣、疏通痰濕瘀阻,恢復氣血上榮腦竅的功能。其臨床常以健脾益氣藥(如黃芪、白術)為基礎,配伍石菖蒲、遠志等醒神開竅之品,并結合針灸刺激百會、四神聰等穴位,激發陽氣升發。
日間嗜睡并非“懶惰”的代名詞,而是身體發出的失衡信號。家長與學生需重視其潛在影響,及時通過中醫辨證調理,從根源改善體質,重拾課堂專注力與學習效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