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健康日為什么是5月18日?
5.18源于一個指標值:5.18毫摩爾/升,即正常人血液內總膽固醇異常的臨界值。人體是由血管組成的,血管健康決定人的壽命。而由膽固醇沉積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威脅血管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將5月18日設為"血管健康日",就是希望喚起大眾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危害的認識,從了解膽固醇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開始,主動去管理血管健康,提高血管健康水平,降低心梗、中風、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遏制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趨勢。
何為心血管事件鏈?
1991年美國知名專家布朗瓦爾德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鏈的概念,指出以動脈硬化為基礎的心血管疾病先由高危因素聚集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易損斑塊破裂引起心肌梗死,再發展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直至死亡的全過程。這一概念的提出帶來防治理念由單因素、單環節向整體、連續、全程的系統干預思維轉變。但目前單靶點藥物防治陷入瓶頸難題,亟需開辟心血管事件鏈系統干預有效新途徑。
河北省絡學創新醫藥研究院院長、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執行副主任賈振華教授主持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研究"。基于"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之"凝"→"壅"→"塞"→"不通"反映的心血管事件鏈傳變規律,與心血管事件鏈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動脈硬化易損斑塊、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力衰竭關鍵環節具有高度相關性("凝"與多代謝異常高危因素、"壅"與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塞"與心肌梗死血運重建后、"不通"與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性),提出"治本病,防未病"——防上游因素、治當前病變、控下游傳變系統干預的原創觀點,發揮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結合的干預作用,有效阻斷心血管事件鏈因果相連、遞進發展的復雜、連續病變過程。
通過889例代謝綜合征糖耐量異常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津力達顆粒可系統調節代謝異常,保護血管,延緩動脈硬化,并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通過220例冠脈易損斑塊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通心絡膠囊可增加纖維帽厚度,穩定易損斑塊,改善心絞痛,降低事件發生趨勢;
通過3797例急性心梗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可顯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30%;研究一年時通心絡降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36%,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風險74%,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遠期預后提供有效治療藥物選擇。
通過920例房顫患者導管消融后復發影響的臨床研究顯示:參松養心膠囊可降低消融術后1年內房顫復發風險,減輕房顫負荷,提高生活質量;
通過3119例慢性心衰患者臨床研究顯示:芪藶強心膠囊可改善心衰患者預后,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惡化再住院發生風險。
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自然醫學》、《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和《歐洲心臟雜志》等國際權威期刊。該進展闡釋了中醫藥在防治心血管事件鏈的獨特優勢和療效,為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
四大通絡藥物津力達顆粒、通心絡、參松養心和芪藶強心膠囊,針對心血管事件鏈上關鍵節點的四大病證,如同功夫超絕的"四大名捕",為防治心血管事件鏈類疾病(心血管疾病為主)提供系統的中醫藥解決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評價"通絡藥物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更成為中醫藥臨床療效高級別證據的典型案例。"。近日,"中醫藥防治心血管事件鏈獲得高水平證據支撐"榮膺2024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