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友鐘先生投稿的故事: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
這句話,以前聽著像句廢話,可3年前,我大病一場后,才知道字字扎心。
我今年51歲,中專畢業后就進入一家工廠工作,從15年前當了領班后,工資卡每月雷打不動進賬七八千元。
那時候總覺得日子長著,也沒有存錢的意識,就想著趁年輕就得好好享受。
周圍的同事們都在琢磨著買房、攢孩子的教育金,而我卻不一樣,發了工資就約著哥們下館子,唱K,洗腳按摩等等;
換季了必買新款夾克和運動鞋;剪頭發非去裝修華麗、洗剪吹80元以上的店鋪,且一個月要去兩次。
我住的是廠里分的老房子,雖然不大,但總想著有地兒住就行,與其背著房貸買新房,不如及時行樂。
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年,直到去年,我卡里統共才存了15萬元,但我覺得日子過得不錯,沒虧待過自己和家人。
過去好些年,過得無比自在的我,看到那些節衣縮食存錢的人,總會笑話他們 “活得太憋屈”,掙了錢,也不會享受,只知道存定期,買房買車等等。
誰能想到,命運的轉折來得如此突然,去年一場大病讓我差點沒活過50歲。
3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車間調試設備,突然感覺胸口像被重物壓住一樣,讓喘不過氣,緊接著沒幾秒我就痛苦倒地了。幸好同事發現及時,送我到醫院急救。
雖然當時撿回了一條命,但檢查結果說是急性心肌梗死,必須馬上做心臟搭橋手術,否則復發可能致命。
而手術費加住院押金需一次性要拿出35萬!
聽到這費用,我當時就慌了,單位雖交了醫保,但很多進口耗材和特效藥需自費,且醫保得先墊錢后報銷。
我翻遍存折,變賣了金銀首飾,也才湊出16萬,還差19萬。
給家里打電話告知情況時,我手都在抖,因為我清楚家里的經濟狀況,也不太理想。
我妻子是老家縣城的超市當班長,每月工資4千多,其中1千多要補貼娘家老人的生活,剩下的錢全用于家庭日常開銷,根本存不下錢;
女兒也剛上大學,學費和生活費還得靠我工資支撐。
我雖有不少親戚,一個弟弟、兩個姐姐,但他們經濟條件都一般:弟弟沒讀多少書,在酒店當安保;兩個姐姐定居農村,手頭并不寬裕。
硬著頭皮去借,弟弟和姐姐每家只借了1萬,合計3萬。
跟其他親戚借,他們要么躲著不見,要么借不了多少。
平時酒桌上稱兄道弟的朋友,一聽我生重病,不是說手頭緊,就是不接電話。
有個發小接了電話支支吾吾:“老哥,不是我不幫你,我家房貸都快還不上了,真拿不出錢……”
籌錢的日子像一場噩夢,全家都被折騰得心力交瘁。
最后實在借不到錢,妻子提議賣掉單位房,先救命要緊。
好在房子屬于學區房,我們以低于市場價幾萬元的價格緊急出售,放出去第三天就有人買了。一拿到買家的首付款,湊夠錢就做了手術,手術也很成功,住了一個多月也順利出院。
我住院那一個多月,見識了好幾個病友,都因為沒錢被迫放棄治療了,看著他們沒錢治病,無奈出院的背影,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就拿我隔壁床一位 32歲小伙來說,他是個外賣騎手,每天風里來雨里,加上長期不規律飲食和作息,讓他得了嚴重的心臟病,得做個心臟支架才能保命。
然而手術費要18 萬,這小子又沒醫保,父母都是環衛工人,東挪西借湊了 才湊到10萬,還差 8 萬。親戚朋友都敬而遠之,沒人愿意借錢。
我也親耳聽到他父母在病房的走廊里打電話借錢,十個電話里,起碼7個表示無能為力的,能借的,也就只能借幾千元。
醫院規定欠費不能繼續治療的,天天被催著交費,最后小伙子實在撐不下去了,不想這么折騰父母,就選擇了保守治療,叫醫生開了一堆藥就回家了。
還有個比我大 8 歲的老大哥,突發腦溢血住院,手術費就要 8萬,可他只能拿出2萬。
想要一兒一女幫忙出個6萬,可這兩兄妹卻很為難,兒子剛買房沒錢,女兒有錢但看到大哥不出錢,她也不肯出太多,拿出一萬也訴苦起來。甚至還在病房里,指責做大哥的沒用。
后來,好在這位大哥的老戰友給力,一次性借了6萬給他,助他完成了手術。
手術后,原本還需要住院觀察以及做一些康復理療的,但為了省錢,大哥還是選擇回家養著。
看著這些沒錢而無奈出院的病友,我心里既慶幸又后怕,慶幸自己賣房湊錢撿回一條命,后怕若當時房子賣不出去,我恐怕也會和他們一樣,被現實逼得走投無路。
從那次生病后,我也終于明白了存錢的重要性,因此我病好后,開始工作了,都會每個月雷打不動把工資提出三分之一存起來。
我戒了煙酒,也戒了奢侈的花銷,斷了無意義的社交。現在看到存折上的數字一點點變多,我心里才覺得踏實。
說真的,朋友們,別總覺得 “車到山前必有路”,真等大病、大災來了,其實錢才是那條路!
所以,人活著一定要存錢,這存錢不是為了以后享受的,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能保住我們自己的命,能不拖累家人,能有尊嚴地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