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端午節了,大家是不是已經在準備包端午節粽子了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是必吃粽子的,而且傳統的家庭還都會制作堿水粽子。
這個估計很多的南方朋友們都是比較熟悉的。而這幾天父母就在為制作堿水粽子而忙碌著。
因為制作堿水粽子,其靈魂就是堿水。有了堿水煮的粽子,不僅更為軟糯香濃,而且顏值也很高,淡黃色的粽子,看起來更有食欲。
那你們的家鄉,都是用什么制作堿水呢?在我的家鄉這邊,堿水的材料其實很普通,就是一株名為“布驚”的植物。
它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密碼,更承載著客家人千年遷徙的文化記憶,有著諸多意想不到的用途,被尊稱為“客家守護神”。
一、關于布驚的傳說
相傳,在客家人漫長的遷徙歷程中,面臨著疾病、蚊蟲侵擾等重重困境。
某次遷徙途中,族人因水土不服而患病,一位老者偶然發現,一種開著紫色小花的植物煮水飲用后,能緩解不適。
這種植物便是布驚。此后,布驚便成為客家人遷徙行囊中的必備之物,不僅能治病驅蚊,還能用于烹飪。
它如同遷徙路上的生命之光,守護著客家人一路前行,逐漸融入客家文化的血脈,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
二、認識布驚
布驚,學名牡荊,是馬鞭草科牡荊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其植株高度通常在1 - 5米,枝葉散發著特殊的清香。
葉片為掌狀復葉,小葉呈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夏季開花,圓錐花序頂生,淡紫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宛如繁星點綴枝頭,極具觀賞性。到了秋季,會結出黑色的小堅果。
布驚對環境適應性極強,多生長在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是山野間常見的植物。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客家人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廣泛分布。
三、布驚的多元用途
在飲食領域,布驚最廣為人知的用途便是制作堿水粽子。客家人采摘布驚的枝葉,曬干后燒成灰,過濾出富含碳酸鉀的堿水。
用此堿水浸泡糯米,不僅能使粽子更易成型,還賦予粽子獨特的清香,口感軟糯且不易變質。
在我的家鄉這邊,雖然不是客家地區,但也一直都是流行用布驚樹的枝葉燒成灰,然后多次過濾來制作堿水。
而且步驚不僅可以制作堿水,它還可以食用的,最常見的食用方法就是布驚嫩葉可制成布驚茶,口感甘醇,有清熱解暑的功效,這也是過去廣大客家人夏日必備飲品。
另外,在藥用方面,布驚堪稱天然的“良藥”。中醫認為,布驚具有祛風解表、抗菌消炎等功效。
其根、莖、葉、籽均可入藥,對于感冒頭痛、咳嗽哮喘、風濕骨痛等病癥有一定療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牡荊(布驚)“苦,溫,無毒。主風濕,肢節痛,洗盜汗,風瘡疥癬”,說明其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自汗盜汗以及皮膚病等。
還有《名醫別錄》提到布驚“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闡述了其在調理脾胃、止咳平喘方面的作用。
而在《嶺南采藥錄》稱“解暑,祛風,除痰。治傷寒頭痛,發熱,食滯”,進一步明確了布驚在治療外感病癥及食滯方面的應用。
民間常用布驚枝葉煮水洗澡,可預防和治療皮膚病,還能起到驅蚊止癢的作用,是天然的“驅蚊劑”。
在文化與生活層面,布驚更是意義非凡。作為客家人遷徙文化的象征,每逢傳統節日或重要儀式,布驚常被用作祭祀用品,表達對祖先的緬懷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此外,布驚還可用于釀酒,布驚酒香氣醇厚,具有保健功效,深受客家人喜愛。
又到了一年端午節時,你家鄉制作粽子嗎?如果也想吃美味的堿水粽子,那也可以去山里采摘一些步驚樹的枝葉,曬干了燒成灰,就能過濾得到堿水了,然后用它煮堿水粽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