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享天時
“贛”出好味道
端午攜芒種梅雨而至
溽暑初蒸
輕咬一口軟糯清香的粽子
唇齒陷落糯白暖香
當二十四節氣的刻度滲入稻穗
連拂面的清風也染上
縷縷粽葉清香
從這枚承載千年農耕智慧的美食出發
一起探尋糯稻與氣象的“共生密碼”
解鎖江西的糯嘰嘰“隱藏菜單”吧!
糯米的“天氣日記”
從發芽到灌漿,每一粒糯稻都需跟著天氣的節奏闖關升級。
為什么江西糯米能C位出道?秘密藏在山水間!作為著名的魚米之鄉,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優越的雨熱配置,為糯稻生長營造出絕佳環境。尤其撫州、高安、奉新等核心產區,稻田依山傍水,既得豐沛水源滋養,又享晝夜溫差帶來的養分積淀,最終孕育出軟糯香甜的優質糯米。
圖源:微信公眾號江西衛視
粽子的“氣候物語”
萍鄉芒棕
(圖源:萍鄉文旅)
端午與芒種相逢之際,正是江南梅雨漸酣時。濕熱交織如蒸籠的天氣里,古人以箬葉裹糯米制成粽子,盡顯“以食御氣”的智慧:溫補的糯米中和濕氣,粽葉中天然多酚形成抗菌屏障,二者剛柔相濟,成就千年不衰的養生密碼。
江西人將對食養的追求刻進DNA,江西的粽子演化史更是堪稱一部“氣候適應史”:德安出土的南宋粽子殘樣,其箬葉表面蠟質層可阻隔濕潤空氣,在梅雨季仍能維持粽體干燥。現代創新的“瓦罐湯粽”更將飲食微氣候調控發揮到極致——陶罐的孔隙結構可形成0.5-1℃的溫度緩沖層,使粽芯能夠保持最佳食用溫度。從應對“小滿江河滿”的堿水粽,到適應“夏至三庚入伏”的皮蛋肉粽,每款創新都精準踩在二十四節氣的物候節點上。
堿水粽
(圖源:啟曜農品)
瓦罐湯粽
(圖源:小紅書@愛吃愛笑的慧慧子)
雞嬤帶雞崽粽
(圖源:金溪發布)
除了粽子
這些“碳水炸彈”更上頭!
酥脆裹糖霜的白糖糕、油香纏綿的油條麻糍、艾草清芬的時令米果···唇齒間的彈潤糯香,既是山野稻浪的私語,亦是千年農耕智慧的傳承。借一箸糯香,共賞贛鄱風味!
白糖糕
(圖源:小紅書@風物九州)
油條包麻糍
(圖源:小紅書@未之未央、)
糯米子糕
(圖源:小紅書@天天美食日記A)
凍米糖
(圖源:小紅書@風物九州)
艾米果
(圖源:小紅書@贛南客家小科普)
黃連麻糍
(圖源:小紅書@芷小海)
審核:謝克勇
策劃:吳凡 段藝萍
文字:李煜姍 曹瑜 游霞 王明飛 傅韻潔
圖片:見標注
視覺設計:陳依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