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5月18日電 (記者葛俊俊)5月17日,恰逢“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位于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紅柿苑社區的紅柿美術館迎來了開館后的首場活動——“海派風華”布藝拼貼藝術工坊活動。此次活動由上海大學博物館與紅柿美術館聯合主辦,以上海大學博物館海派旗袍館藏與紅柿美術館的當代藝術教育共建為紐帶,開啟了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與美術館的跨界對話。
工作坊合影
在紅柿美術館開館之前舉辦了“點亮希望”親子藝術工作坊。工作坊的作品也作為開館展展品之一呈現在紅柿美術館。首場工作坊以“海派風華”為主題,呼應上海大學博物館“海上明月 輕裙隨風”展覽,以及藝術家唐倩的《時尚在上?!烽_館展作品。
來自東明路街道近15組親子家庭在上海大學博物館、“環上大”青年藝術家羅陽的指導下,運用旗袍輪廓模板與布料進行拼貼創作,將海派非遺元素轉化為童趣盎然的當代藝術實踐。
馮昕主持的“點亮希望”燈彩工坊
此次活動延續了4月13日由藝術家馮昕主持的“點亮希望”燈彩工坊所秉持的社區共建理念,此外,創新性采用“非遺+親子”模式,打通全年齡段文化傳遞,促成了寶山“環上大”與東明路街道的跨區域聯動,為文化交流和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羅陽介紹海派旗袍
羅陽指導繪制與拼貼
現場,結合影像資料,羅陽介紹了海派旗袍的發展歷史、特點等多方面內容。兒童聽得全神貫注,在趣味問答環節更是積極踴躍,在一問一答中,海派旗袍的魅力深入人心。在具體的創作環節,羅陽指導他們繪制與拼貼,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將內心對海派旗袍服飾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呈現在作品中。
現場創作中
作品展示
“此次工作坊是‘無邊界博物館計劃’的重要實踐。”社區樞紐站創建人王南溟指出,博物館的角色正從文物守護者轉向公共文化服務者。此次與紅柿美術館的聯動,成功讓文化遺產“走出”展廳,融入社區日常,形成“居民共創—藝術活化—歷史傳承”的良性閉環。未來,該計劃將進一步發力,持續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和高校資源向基層下沉,通過藝術共建形式,激活更多社區的“美育細胞”,讓藝術與文化在社區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