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坐落在上海東明路街道紅柿苑居民區的紅柿美術館迎來首場藝術工作坊。此時,距離紅柿美術館正式開館不到10天。
工作坊由上海大學博物館與紅柿美術館聯合主辦。臨近5.18國際博物館日,作為全新的社區美術館,紅柿美術館與上海大學博物館合作開展博物館與美術館、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的對話,為社區藝術發展增添新活力。
展覽現場
紅柿美術館的“前身”為東明路街道紅柿苑居民區的居民樓架空層的公共房間。這個居民區有兩處架空層公共房間。一處位于6號樓,用作老年活動室。另一處2號樓架空層的公共房間原租給裝潢公司,用于放置物品、辦公以及提供刷墻、維修等服務,雖有增加公共收益之利,但也有居民希望將其打造成居民活動室。2023年夏天,東明路街道邀請社區樞紐站考察社區狀況并進行藝術社區規劃。
社區樞紐站創建人王南溟介紹,依據此前經驗及新發現的社區特征,如眾多架空層和居民的浦西情結等,社區樞紐站確定了金誼河畔居民區、金色雅筑居民區和紅柿苑作為三林片區藝術社區規劃的啟動點位。社區樞紐站先在金誼河畔居民區建成金誼河畔劇場美術館,其作品《浮光掠影》頗具特色。隨后,社區樞紐站考察紅柿苑,看中2號樓架空層的公共用房,擬將其微更新為美術館。
經居委會征詢居民意見,起初有小部分居民不認同或誤解,但經解釋,考慮到周邊居民的活動需求,社區樞紐站重視美術館兼容空間的作用。經居委會在業主大會發起投票,超70%居民贊同,業委會也支持,至此該空間作為美術館的流程完備。
紅柿美術館建筑面積僅50多平方米,呈多邊形,自然形成序廳、展區一、展區二,還可細分展區中,另有庫房區和洗手間,類似大型美術館的微型模板。
5月8日的開館首展為雙個展,展區一展示藝術家唐倩的作品,主題為“時尚在上海”,配合其與李向群合作作品的高清圖片制作文獻展;展區二展示藝術家馮昕的作品,展覽中廳投影到墻窗位置。馮昕的作品與“點亮希望”工作坊相關,該工作坊4月13日在新達匯社區商業體舉辦,9組親子家庭參與,完成了燈彩作品,其中部分制作步驟由“環上大”小朋友完成,東明路街道親子環節負責上色和點亮,“點亮希望”作品在展區二一面展墻展示,是寶山與東明路街道小朋友的共建作品。
展覽現場
此次開館展還體現出藝術交流的多元性。馮昕是剛退休的藝術家,唐倩是“青年藝術家共建藝術社區計劃”中的藝術家,實現了全齡段居民的交流。“點亮希望”燈彩工作坊的小朋友則與“海派風華:布藝拼貼藝術工坊”的小朋友們形成了另一種對話。上海大學博物館的羅陽作為“環上大青年藝術家”,帶來布藝拼貼藝術工坊,與唐倩作品《時尚在上海》產生呼應,同時也對應著上海大學博物館的“海上明月、輕裾隨風”海派旗袍陳列展。
活動現場
原標題:《上海再添一處居民樓里的社區美術館,僅50多平方米的紅柿美術館能展雙個展》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