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頻從2016年加入江蘇作協,以高質量、高強度的創作,為江蘇文學注入了榮光。她專注中篇小說創作,為江蘇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畢飛宇說。
5月18日,由江蘇省作協、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孫頻小說創作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吳義勤,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李貞強出席研討會并致辭。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張在健作為出版方代表發言。黃發有、張學昕、謝有順、王春林、何平、劉瓊、劉大先、楊輝、金理、李蔚超、叢治辰、曾攀、何同彬、韓松剛等全國二十余位評論家齊聚一堂。研討中,專家懇切真摯的點評讓孫頻數度熱淚盈眶。研討會由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魯敏主持。
連接地域性與普遍性的美學鎖鑰
此次研討聚焦孫頻新作“小城三部曲”“北方往事三部曲”,6部書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所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匠心打造。李貞強致辭表示,最新開卷數據顯示,鳳凰集團在文學市場占有率為10.33%,排名全國第一。鳳凰文藝出版社作為集團旗下專業文藝類出版社,在原創文學和大眾出版領域有著長期的耕耘和深厚的積淀,成為繁榮發展江蘇文學出版事業的重要平臺。鳳凰文藝對孫頻作品十分用心,結合孫頻專攻中篇寫作的特色,創造性地以“一本書”的形式突破小說集的約束,一經推出就受到讀者追捧和各方好評。
張在健介紹說,當下讀者雖在閱讀上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碎片化,但對內容要求沒有絲毫下降,孫頻的中篇小說有非常好的完成度和藝術質量,兼具長篇的內容、厚度和篇幅的友好,因此決定放棄以往小說集的出版方式,設計便于攜帶的小開本,一本一本地出,每本書都各具特色,對應著內容的個性表達。
吳義勤評價孫頻是在江蘇這片文學沃土中成長迅速的青年實力作家,其在當代中篇小說創作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從山西到江蘇,孫頻的作品中并沒有南北轉換的文化撕裂,她的小說創作軌跡,恰恰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的文學注腳。江南水土不僅調和了孫頻早期作品的干燥冷峻,也讓她找到了連接地域性與普遍性的美學鎖鑰。其創作從關注現實與夢幻邊界的創傷療愈及人性善惡掙扎,轉向更多關注現實與時代,實現生活溫度與人性濃度結合,題材、主題、敘事風格發生了令人驚喜的巨大轉型,這得益于個人才華和努力、新時代召喚及江蘇文學氛圍支持。
“現在的孫頻更強大、更飽滿、更有力量了。希望有更多青年作家如孫頻這樣,能夠在這種跨地域文化交流中實現創作新突破。”吳義勤說。
“勇敢直面并處理自身時代的作家”
“我今天來得比較早,一來就看到孫頻座位上放了一個特制的護腰靠墊,我想和孫頻講的是,不要太辛苦,可以慢一點,緩步徐行,好日子在后面。”復旦大學教授金理作為孫頻的同齡人,對其寫作上的“拼命”表示關切。
金理認為,孫頻是值得用“作家論”深入研究的創作者,創作體量大,高質量作品多,在同輩中早已展現出大氣象。盡管年少成名,卻甘于寂寞,除了一部接一部地出版作品,鮮少在公眾視野中發出其他聲音。近年孫頻的創作有鮮明轉變,“過去,她愿意在特質的試管當中觀察人的生活和心靈狀態;現在則打破試管,走向寬闊地帶。”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指出,勾勒孫頻寫作線索需從整體角度出發,結合代際、性別等問題,才能看清其創作。生于上世紀80年代、經歷中國巨變時代的孫頻,是同代作家中少有的勇敢直面并處理自身時代與歷史時刻的人。
她的創作軌跡清晰:2016年發表《我看過草葉葳蕤》,書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化發達區域在社會空間再分配中成為廢墟背景下,荒蕪中生存卻不斷向上的人們;2021年出版的“森林三部曲”,集結《松林夜宴圖》《鮫在水中央》《我們騎鯨而去》三部作品,其中展現的時代激蕩、歷史回響、人物自我修復與救贖、寫作者的自我啟蒙等,使其創作在當年成為關鍵節點。當下討論的縣城女性三部曲、北方往事系列,聚焦“包裹在大時代里面的小型時代”。此外,從文體角度看,孫頻推動了中篇小說文體在這一代年輕作家中走向成熟,這一價值不容忽視。
山東大學教授黃發有總結,孫頻小說在創作視角上,多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潛在自傳性書寫,筆下人物與作家內在自我深度共情,體現海德格爾“此在”哲學的情感共鳴;主題內核上,著力刻畫“逃離”的人生狀態,展現對生存困境的精神突圍。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張學昕進一步解析孫頻作品“逃離與尋找”這一母題,認為其延續了托爾斯泰、魯迅等作家對“逃離能否抵達”的精神追問。
在“木瓜鎮系列”中,她以面包樹、吊床、龍眼魚等意象構建起融合自然、技藝與魔幻的小鎮空間,表面書寫“逃離”,實則以鏡像視角諷刺文明中心;《落日珊瑚》中人物走出城市、返回海邊構筑植物王國的敘事,亦延續了這一邏輯。其“海邊三部曲”形成“尋找—逃離—抵達”的敘事循環,但終點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回歸”,尋找的也非終極真相,而是通過空間建構追問“何處可安放自我”,蘊含對精神歸屬的哲學思考。
江蘇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韓松剛認為,孫頻將小說當作詩來寫,在語言、感覺與結構中均體現對完整性的詩性追求;把中篇當成長篇和短篇來寫,既融入長篇對知識深度的考究,又兼具短篇對語言精確性與結構別致性的追求;從早期“寫別人是別人、寫自己也是別人”的疏離感,轉向以真切生命經驗觀照世界,將“別人”當作“自己”來書寫,折射出對人生與社會思考的深化。
“筆下一百多個人物,都不可替代”
“她筆下人物超過100個了,但都不可替代。”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評價孫頻雖為“小女子”卻蘊含大能量:其創作量豐且每部作品面貌清晰、內核鮮明,以書寫小人物、縣城及 “漂一代” 記憶為底色,卻能在具體敘事中聚焦不同人物特質,塑造出超百個不可替代的文學形象,將平凡個體的悲傷、丑陋、慈悲與罪孽交織呈現,深刻展現人性的豐富性。
謝有順認為,孫頻的寫作視野隨人生經歷不斷拓展——從童年記憶中的小城、山林、礦區,到南方生活時期的海邊、海島故事,再到戈壁等場景,這種轉變并非簡單的地理范疇擴大,而是她主動跳出熟悉環境,嘗試在不同空間維度中建構文學世界、尋找觀察世界的新視角。如《騎白馬者》傳遞人對世界的深情,《棣棠之約》展現于山川萬物中獲得的平靜,均體現其創作正走向寬廣與仁慈,對人性的理解亦抵達新高度。新作《地下的森林》中,她在礦洞 “沒有影子的人”的黑暗處境里,依然著力挖掘人性中掙扎求生、向光而行的力量,于破碎靈魂中捕捉殘存的人性微光。
《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亦稱孫頻為“強勁有力的作家”,其特立獨行、冷峻社恐的性格特質深度投射于作品,塑造出大量“逃離者”“孤獨者” 等充滿張力的人物群像。這種敏感氣質既賦予她細膩刻畫人物的能力,又讓作品在人物塑造與敘事修辭中展現出豐沛奇異的力量感,在青年作家中尤為難得。
他指出,孫頻筆下的人物契合克羅齊對“完整的人”的定義——兼具思考與決斷、愛與恨、強壯與軟弱等矛盾特質,在生命的狂喜與痛苦中掙扎。而她對待創作始終秉持認真嚴謹的態度,全身心投入小說世界,不僅深耕傳統敘事,更不斷突破地理與文學邊界,賦予作品豐富的肌理質地與多元的敘事主題。
“孫頻對待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認真和嚴謹的,她寫每一部作品都很用力,她把自己整個完整地投入到作品里面,包括投入到小說傳統里面,不留余地地把自己拋進小說的世界。”何同彬說。
純文學作品中少有的大眾傳播活力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指出,孫頻寫作呈現“主觀現實主義”風格,冷峻中蘊含熱烈,以強主觀能動性突破“記錄式寫作”。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李蔚超認為,孫頻小說難以用社會視野解讀,其創作通過虛構構建“既真且幻”的世界,擺脫現實束縛,契合年輕人心理,這也是其作品暢銷的原因。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作為孫頻的山西老鄉,也是為孫頻作品寫評論最多的人之一,山西大學教授王春林認為孫頻創作變化與生活地域遷徙密切相關,地域轉換拓寬了其眼界,深化了對生活、人性的理解,她通過想象重構生活,形成獨到發現。
北京大學副教授叢治辰認為,“北方往事三部曲”聚焦廢墟書寫,其中“往事追懷”的主題與南京古都氣質契合,暗合中國傳統文學精神。
《南方文壇》副主編曾攀指出,孫頻創作兼具南北特質又超越地域局限,一方面通過代際關系處理歷史與生命史,另一方面借助“無形之物、無人之境”的抽象結構,突破地域邊界,抵達生命本質境界,追問生命真相。
“我每天會刷抖音,經常刷到有短視頻創作者在說孫頻的小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表示,在媒介融合時代,孫頻小說被短視頻創作者廣泛二次創作,形成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傳播影響力,展現出純文學作品少有的大眾傳播活力。
聆聽中,孫頻數次熱淚盈眶,她感慨地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于作家而言尤為重要;又言“請在白鹿原里找我”,坦言每個作家都需從作品中探尋本真,所見之人未必足夠真實。
孫頻說,2025年是她寫作的第十八個年頭。從早期的“痛感三部曲”到后來的“山林系列”“海洋系列”,再到最新的“北方往事系列”,她始終在做同一件事:尋找屬于自己的文學母題與文學氣質。這期間,南北文化的沖突拓寬了她的寫作維度,而她更執著于在文學縱深上的探索——如何解決人的生存與精神困境,如何真正理解人與命運、人與時代的關系,這是她十八年未曾中斷的追尋。
她以誠實甚至笨拙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文學世界:大量采訪采風、調查研究、積累知識以調動文學想象力——去海島、森林、礦區實地探訪,與水手出海、和礦工下井,為寫移民村在村口蹲點月余……“它帶給我的回饋就是,讓我越來越真正地理解文學和越來越能明白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于我自己的位置和我自己的存在方式。”
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鄭焱以讀者身份作總結,他表示,到作協工作后如饕餮之徒進入美食城,好書繁多卻因種種緣由未能盡覽,而孫頻的作品是他認真閱讀且非常喜歡的,以孫頻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成長,彰顯著江蘇文學青藍相繼、薪火相傳的蓬勃氣象。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江蘇省作協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