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驚愕從天降,“王茅”傳人王宗德于2025年5月9日(農歷乙巳年四月十二日)晚上8點,因病去世,享年79歲。
在我的印象中,王宗德先生熱情爽朗、身板硬朗,幾年不見,怎么就突然間去世了呢?
我與王老先生相識于2019年5月,那年為了探尋茅臺酒的源頭,我從南京專程去茅臺鎮采訪,受到王老先生熱情接待。
他年長我6歲,是地道的茅臺本土人,帶我走訪了他家多年的鄉鄰和許多年長的親朋好友。
他的家族在歷史上是一個充滿榮耀的家族。他除去貴州省茅臺鎮王宗德釀酒廠創始人的身份之外,還有一個顯赫的身份,茅臺酒創始人之一王澤履的嫡孫。
他的祖父王澤履,號立夫,在清光緒年間是茅臺地區有名的鹽商兼大地主,“天和號”的掌門。曾任茅臺民團大團總,是方圓百里響當當的人物。
從王澤履往上數2代,即王澤履的祖父王振發在茅臺創立天和號,經營鹽業、酒房,人稱王天和。是皇清例贈奉政大夫,大約相當于清朝五品官員,死后葬在茅臺附近的水塘村,現屬仁懷市蒼龍街道辦事處,至今墳墓仍在。在茅臺尋訪期間,我曾特地去水塘村看了王振發的墓地,墳前墓碑很大,還有石獅守護,很是亮眼。
縱觀王宗德的家族史,儼然是一部民族企業發展的興衰史。
清光緒五年(1879年),其祖父王澤履,聯合中樞人石榮霄、習水人孫全太,在茅臺村楊柳灣開辦燒房釀酒。王澤履以自家燒房作價入股,另兩人各出銀二百兩,每家取一個字,為“榮太和燒房”。所產白酒,世人稱為“王茅”。后來孫全太退股回鄉,酒房改稱“榮和燒房”。
民國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把貴州仁懷縣茅臺村“榮和燒房”和“成義燒房”(又作成裕燒房)所產的酒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送往“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統稱為“茅臺酒”。茅臺酒在博覽會上一摔成名,獲得金牌獎。這便是中國“茅臺酒”的起始。
后來,茅臺鎮酒業興盛,除“榮和燒房”和“成義燒房”外,又有貴陽人賴永初在茅臺鎮創辦“恒興燒房”。三家燒房所產酒,世人以燒房老板姓氏稱呼,依次為王茅、華茅和賴茅。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茅臺鎮王茅、華茅、賴茅三家私人燒酒作坊,由仁懷縣人民政府出面,采取購買、沒收、接管等方式,合并為貴州國營茅臺酒廠。這是茅臺酒的前世源頭。
王宗德出生于1947年,成長在 “榮和燒房” 被接管的特殊時期。雖有兩個母親的關懷呵護,但因地主家庭成分,讓他的少年時代布滿荊棘。他拉過煤、搬過磚、燒過窯;賣過糧票、布票、蔬菜,也販過紅糧、小麥。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在生存的夾縫中艱難成長,但流淌在血脈中的經商天賦與對釀酒的執著,如同暗夜里的火種,從未熄滅。
改革開放后,王宗德敏銳地捕捉到時代機遇。他帶領子女,重拾祖傳配方與工藝,開始釀酒存酒。2006年,王宗德釀酒廠正式創立。二十年風雨兼程,他始終堅守祖上口傳身授的釀酒技藝,每一粒糧食的篩選,每一道工序的把控,都傾注著對傳統的敬畏。如今,王宗德釀酒廠以純正的傳統醬香茅酒,在茅臺鎮眾多酒企中脫穎而出,讓 “王茅” 獨特的原始風味再度飄香,續寫著家族的釀酒傳奇。
誰能想到,王宗德,這樣一位王茅傳承者,正在大展宏圖之際,會突然離世了呢!
此刻,是2025年5月10日凌晨,遙望西南天際,茅臺鎮的晨霧里似乎裹著一絲凝重,這座因酒聞名的小鎮,仿佛也在此刻放緩了釀酒的節奏,為這位傳奇釀酒人默哀。
王宗德,“王茅” 血脈的堅守者,其一生,恰似一壇歷經歲月沉淀的老酒,醇厚而綿長。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家釀酒廠,更是一種精神 —— 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對品質的執著追求,以及在困境中永不言棄的拼搏。他的故事,早已融入那一杯杯醇香的醬酒中,在歲月的長河里,繼續訴說著王氏家族的釀酒傳奇,激勵著后來人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晨霧,茅臺鎮又響起了踩曲的節奏聲。王宗德的兒子王啟歡、王啟燦、王雷,女兒王健芳、王黔芳率一眾后輩站在釀酒車間,望著父親生前最愛的那口老窖池,指尖撫過窖壁上經年累月凝結的酒醅,仿佛又聽見父親在耳畔叮囑:不忘祖訓,堅守醬香品質。
王氏家族的釀酒故事,正以新的姿態,在茅臺鎮的酒香里,綿延不絕。(文/徐良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