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捏著多套房的家庭,未來可能要面對的四個殘酷現實。
這可不是我危言聳聽,2025年的數據擺在這兒:
重點城市二手房掛牌量連續兩個月環比回升,2月突破200.6萬套,同比雖下降11.6%,但環比增長2.01%17;
三四線城市更慘,南陽這類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比2020年暴增210%,平均成交周期拉長到108天,幾乎成了“不能動的資產”。
更扎心的是,全國10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價同比下跌5.15%,一線城市環比跌0.24%,三四線同比跌幅甚至達4.48%。
這些數據比李嘉誠當年說“中國房產過剩”時還要觸目驚心,咱們今天就用2025年的最新數據,拆解多套房家庭的四大困局。
第一個逃不掉的結果——二手房根本賣不動,尤其是三四線。我團隊扒了麟評研究院的數據,
2025年重點城市二手房去化周期從2023年的20個月以上降到18個月,看似好轉,但這是靠“以價換量”硬撐出來的——2月重點14城成交量同比暴增82.7%,可成交均價還在跌。
更慘的是三四線,比如南陽,常住人口970萬卻有8.7萬套房在賣,相當于每100戶就有12套掛售,但一季度成交同比暴跌21.6%。
徐州、洛陽這類城市,掛牌量普遍突破5萬套,但中介一周只能賣1套房,經紀人轉行送外賣的比比皆是。
就連北京這樣的核心城市,業主想賣房也得割肉,西城區一套學區房掛牌價比峰值跌了30%,還得自掏腰包送車位才能吸引看房。
第二個要命的是持有成本火箭式躥升,尤其是非核心資產。
你以為不賣房就沒事?2025年物業費年均漲8%,湖北宜昌某小區物業費從1.2元/㎡飆到2.1元/㎡,漲幅75%。
房產稅試點雖未全面鋪開,但重慶、上海的經驗顯示,三四線多套房業主稅負可能增加23%-45%,一套50萬的房子年繳稅5000元,比租金還高。
更隱痛的是房屋老化,湖南衡陽一15年房齡的電梯房,換根鋼絲繩每戶攤8000元,而小區房價才4500元/㎡,業主直呼“修電梯的錢夠買1.7㎡房子”。
北京朝陽某高端小區,三套房的物業費一年吃掉15萬租金,這還沒算房貸利息和折舊損失。
第三個雷區是法拍房大爆發,割肉都難止損。
2025年三四線房貸斷供案件同比激增65%,銀行法拍房掛牌量比2024年底翻倍,但成交價只有市場價的七折。
山東菏澤當年棚改催生的投資房,現在40%掛牌標注“投資止損”,一套房每平米虧2000元也得拋。
河北保定一套130㎡學區房,從120萬跌到65萬仍無人問津,業主朋友圈自嘲“房貸還剩20年,房價跌回2015年”。
更魔幻的是黑龍江鶴崗,70㎡電梯房掛牌價8萬,單價1142元/㎡,還不夠買杯奶茶,可就這樣還得全款——銀行對房齡超10年的三四線二手房,抵押率砍到30%,利率上浮15%,直接鎖死流動性。
最后一個結果可能算好消息——房子終于要回歸居住屬性,但代價是投資邏輯徹底崩塌。
2025年一季度全國二手房轉移登記同比暴漲34.7%,但這是政策強心針的結果:
限售松綁、帶押過戶、以舊換新補貼讓剛需入場,可租金回報率卻慘不忍睹——三四線租金普遍15-20元/㎡/月,100㎡房子月租1500元,還不夠覆蓋月供和物業費。
年輕人早算過賬:在南京租河西次新房月花6000,同樣房子月供要2萬3;上海靜安寺豪宅租金回報率僅1.2%,還不如存銀行定期。
政策也在加速去金融化,北京試點“租購同權”,租戶能享學區權益;政府兩萬億砸向租賃市場,200萬套存量房轉保租房,租金只有市場價60%,直接分流購房需求。
說句掏心窩的話,2025年的市場像一面照妖鏡,照出所有僥幸心理。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還能靠改善需求撐住,比如上海3000萬以上的豪宅成交量翻2.5倍,杭州地價漲73.6%逼著新房漲價。
但普通三四線的房子,已經變成“花錢的無底洞”——人口外流、新房降維打擊、棚改拋售潮三座大山下,想解套比登天還難。
黃奇帆說2025是止跌回穩的起點,但這話只對北上廣深有效;
至于手里握著三四線多套房的朋友,是時候清醒了——要么咬牙扛住持有成本,要么認清現實“割肉離場”,
這輪分化不是周期波動,而是中國樓市徹底告別普漲的時代宣言。
#圖文打卡計劃#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