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互聯網醫院里,沒有儀器上不斷跳動的數字,也沒有在門診焦急徘徊的家屬。但每位醫生、護士、藥師,都連接、治愈著千萬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 |方邢
編輯 |西打
運營 |泡芙
被迫切需要的一群人
劉立紅成為一名互聯網醫生的時候,已經快要50歲了。
此前,她是哈爾濱一家三甲醫院的皮膚科副主任,和疾病作戰超過25年。在職業生涯的尾端,她選擇進入一片全新的戰場。
6年前,她第一次接觸到了京東互聯網醫院。醫患之間不再有地域限制,手邊沒有儀器上不斷跳動的數字,也沒有在門診焦急徘徊的患者。雖然隔著屏幕,但每位醫生手中的鍵盤,連接著上億患者真實的苦惱和需求。
每天,她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被精準分割。半分鐘內,她要響應用戶提問;30分鐘內,她要根據用戶信息作出專業判斷。她找回了那種剛剛成為醫生時的興奮。幾年時間,劉立紅拿到了接近500面錦旗。
患者需要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疾病,再上傳皮膚患處的高清圖片幫助她完成判斷。她適應得很快。“在線下,看一下病人患處的癥狀就能完成判斷。在互聯網上通過圖文、視頻、電話的方式一樣能夠實現。”劉立紅說。
▲京東互聯網醫院皮膚科全職醫生劉立紅在線上接診。圖 /訪談者提供
更多時候,這還是一項考驗耐心的工作。
2023年4月16日,方嘯云第一次找到劉立紅問診。患者是他的父親,已經90歲高齡,因為疾病長期臥床。
衰老是一件很具體的事情。即便是腿腳靈便的人,也很難承受看病冗長的流程。而帶一個失能老人出門,光是“把患者和輪椅帶下樓,都非常困難”。這并不是少數人的困擾,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5.6%,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已經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互聯網成了更加便捷的選擇。就在這時,方嘯云在京東互聯網醫院上找到了劉立紅。
困擾患者的是臥床導致的皮炎和濕疹,它們出現在患者的臀部、大腿根部。這不是危重的疾病,但老年人的免疫力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感染,發展成更為嚴重的皮膚潰瘍和壓瘡。
除了給出專業的判斷,醫生還得具備同理心,想象出照護老人的場景——臥床的時候,“皮膚要保持透氣,20到30分鐘翻身一次,紙尿褲盡量少穿”;下床活動,要保護破潰的皮膚,“要注意傷口墊上紗布”。
劉立紅就是用細心獲得了用戶的信任。短短一年時間,方嘯云前后20多次通過京東互聯網醫院來到劉立紅的云診室。最后,他給劉立紅訂制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醫者仁心”。收到的那一刻,劉立紅覺得,“為了患者絞盡腦汁,真的值得”。
疾病診斷之后,患者的護理也同樣重要。在京東健康上,也有一群專門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到家護士。
高占偉就是其中一員。他曾經在三甲醫院的重癥監護室工作,而現在,他成了“健康的外送員”,帶著專業和耐心敲響一個個患者的家門。高占偉最初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但沒有想到,注冊之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成了平臺接單最多的人之一,一個月服務用戶接近150人次。
高占偉接到的訂單中,最主要的需求是換藥、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造口護理等等。而王寧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之一。
王寧只有30歲,和高占偉年齡相近。他看得出,對方原本充滿活力,“愛運動,也酷愛騎摩托車”。一場車禍造成的骨盆粉碎性骨折,讓他不得不困守在家中。
為了固定患處,輔助骨骼生長,醫生給他的骨盆裝上了延伸到體外的支具。王寧骨盆處有長達兩公分的傷口不得不暴露在外,這個護理需求的最大挑戰,就是在換藥的同時,不造成患者感染。高占偉在王寧身上看到一種焦慮,那是一種對未知的不確定,每次做傷口護理,王寧總是要反復詢問,自己還能不能站起來。
這個問題,盡管醫生給出過確定的答案,高占偉也還是不厭其煩地給患者信心:“你肯定沒問題。”他知道,病人在脆弱的時候,很需要來自專業醫護的鼓勵。經過三個月耐心的護理之后,王寧順利康復,他們也成了彼此信任、互相關心的朋友。
▲京東健康全職護士高占偉為患者做到家護理。圖 /訪談者提供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100多年前,美國醫生特魯多(Edward Trudeau)的墓志銘。這句話總能引起醫護的共鳴。
作為醫生,劉立紅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依靠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幫助患者在疾病的層疊痛苦中尋找到正確的出路。
一次, 62歲的林遠來到了她的線上診室。看上去,林遠的疾病并不容易辨別。圖片中皮膚的患處,像是瘢痕增生,紅腫“一圈圈地長”。同時,環形凸起表面并不光滑,“也不像是常見的肉芽腫”。而接下來問診的過程,才真正讓劉立紅找到了方向。
▲劉立紅醫生的線上問診界面。圖 /訪談者提供
很多患者在線下門診,因為交流時間受限,只能說出自認為重點的癥狀。而到了線上,病人有充分的時間詳細講述自己的生活習慣。“這對于醫生判斷患者的真實狀況其實很有幫助”,劉立紅說。
問診的30分鐘里,她發現,所有不光滑的肉芽組織都集中出現在肛周、腋窩等日常會頻繁摩擦的部位。她判斷患者很可能患上增殖型天皰瘡——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幾天之后,林遠在線下醫院的病理結果證明了劉立紅的判斷。患者家屬的感謝,讓她“一瞬間特別驕傲”。
藥學組負責人吳榮榮沒有想到,自己在京東健康制定的線上藥品分級規則,挽救了一個年輕人的生命。
互聯網藥師,站在聚光燈之外。他們大多數時間隱身在醫生背后,像“健康客服”一樣為用戶解答用藥的疑惑。而實際上,他們與患者的每一次溝通,出具的每一份用藥指導,也在為生命的健康護航。
7*24小時服務,是吳榮榮和她團隊的同事們為用戶搭建起的用藥安全保障。
▲京東健康全職藥師吳榮榮在線上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圖 /訪談者提供
去年冬天,吳榮榮收到一條緊急預警消息,值班藥師反饋,有用戶購買了一款藥品后詢問,“這個藥品吃多少才會昏迷、死亡”,疑似有輕生想法。與此同時,平臺的分級系統觸發了風險提示。事態緊急,團隊立刻開啟“綠色通道”,吳榮榮一邊請客服介入與用戶溝通、穩住對方情緒,同時與用戶家人取得聯系,開展線下疏導和干預。
客服在溝通中發現,提問背后,是一個20歲、患有重度抑郁癥的年輕人。那天,他突然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幸好,通過吳榮榮和家人的勸阻,當事人被順利救下。
患病是一種不幸,患者除了要忍受疾病帶來的未知痛苦,很多時候還要忍受孤獨。此前,高占偉的日常是在監護室里和死神賽跑,照顧那些被認為最難照顧的病人。而現在,京東健康的護士到家服務,讓他走到一個個患者的家中,他想為他們帶去更多的慰藉。
最近,他照護的是年過70歲的老人崔強。他是一位腸癌患者,身上有為化療留置的PICC管路,為保障管路通暢,需要經常維護、沖管,表面的貼膜每七天就得清潔、換藥。
高占偉與患者的信任,是在溝通中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高占偉發現,崔強長期臥床并不全是病情導致的身體虛弱,更多是心理的障礙——5年前,崔強的腸癌已經宣布臨床治愈,而這次復發,他的精神先一步崩潰了,“不吃飯、不活動,就破罐子破摔了”。
高占偉想用一種舒適的方式鼓勵崔強。半年的時間,高占偉一邊換藥,一邊講起那些抗癌成功的病人,用他們的故事勸他少食多餐、適度運動。改變就這樣悄然發生。
崔強的家人留了高占偉的聯系方式,把所有護理任務都托付給了他。有一次,高占偉工作到夜里10點,但崔強一家仍然在默默等著他。高占偉漸漸成了患者的精神支柱。
這些瞬間很動人,高占偉逐漸意識到,護士除了要幫助患者緩解直接病痛,往往還要在特定的時刻托住他們脆弱的情緒,帶去安慰。
新的戰場
對醫療工作者們來說,互聯網醫療的出現,也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帶來全新的可能。
高占偉進入京東健康始于一次偶然的嘗試。幾年前,一個同事告訴他,很多平臺都在提供“到家護士”的服務,項目包括打針、護理造口、換尿管等等。
早在2019年,國家衛健委就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地作為試點,開展互聯網和護理結合的試點工作。高占偉也在那時,開始嘗試在線上診療平臺做兼職。
一開始,成為到家護士并沒有他想象中順利。性別成了第一道阻礙。男性做護士,在一些人看來好像是件稀奇事。常有病人家屬誤以為高占偉是醫生,當他們知道眼前這個男生是護士時,會用一種奇怪的語氣反問,“你一個男孩子怎么會當護士?”
高占偉沒有因此停下腳步。除了繼續在一線接單護理病人,他還承擔了管理和培訓新護士的工作——制定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厘清護患雙方的權益,是他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49歲這一年,劉立紅在亦莊租好房子,正式成為一名北漂。每天早晨6點50分,她會準時加入早高峰的人流。周圍大多是更年輕的面孔,但她沒覺得自己與他們有什么不同。
而放棄熟悉的工作環境,劉立紅也不缺乏告別的勇氣。辭職的時候,身邊也有同事和領導挽留,“安安穩穩地(退休)多好,為什么非得折騰呢?”但她就是“想出去看一看”。
互聯網的普及給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也吸引著劉立紅踏出舒適區。線上的一個小小對話框,可以解決來自不同地方的患者的需求。
進入京東健康,她依然要強,事事都要做到最好。6年時間,她累計問診了超過10萬名患者,同事們半開玩笑地稱她為“科室卷王”。而在這片戰場,她所碰到的疾病遠比她在三甲醫院時遇到的更多樣、復雜。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新病例、看不完的新文章,她顧不上喊累,“有時候皮膚科的行業會議,我也都去學習”。對她來說,過去6年的每一天都充滿著全新的挑戰。
眼下,劉立紅就要退休了,回顧過去30年的職業生涯,她說:“沒有任何遺憾。”
▲劉立紅醫生退休儀式。圖 /訪談者提供
而吳榮榮同樣是懷著滿滿的期待,來到了京東健康。她渴望借助互聯網技術,改變更多患者的生活。
現在,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京東健康平臺的藥品分級體系,同時,用大模型技術與數據分析,結合用戶的個人健康檔案,確保用藥的安全。
成為用藥指導標準的制定者,是吳榮榮工作最大的價值感來源之一。過去10年的臨床工作,她每天最多只能服務10個患者。而現在,一個用藥安全的標準,就可以“覆蓋、影響超過10萬用戶”。
每一位醫護人員都了解,醫療不只是一種手段,更是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疾病是這樣瑣碎、緊迫,這些沒有磨損劉立紅、高占偉、吳榮榮,讓他們變得麻木。相反,他們仍然保有醫護工作者最珍貴的細膩。
而在互聯網這片新的戰場,一切都是未知的,但選擇踏出第一步的人,自然也有屬于勇敢者的獎賞——不管未來還有什么挑戰,最終,他們都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文中方嘯云、王寧、林遠、崔強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