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松,1932年生。名李松濤、筆名李松。195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院刊《美術研究》編輯,《美術》雜志社社長。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吳作人國際基金會藝術委員、炎黃藝術館副館長等。
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
花木題材在齊白石的作品中占重要位置。北京畫院所藏齊白石花木題材作品200余幅,主要創作年代在“衰年變法”前后到80歲左右,可以反映齊白石藝術盛期所達到的成就。
青年時期的齊白石作為雕花木工,不滿足于傳統花樣之陳陳相因,“我就想換個樣子,在花籃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藥、梅、蘭、竹、菊等花木……我運用腦子里所想得到的,造出許多新的花樣,雕成之后,果然人都夸獎說好"。花木題材開始進入這位富有才藝和大膽創造精神的“雕花匠”視野。
齊白石 《木箱側面“狀元及第”圖案》
齊白石 《木雕雙鶴、花果、人物》局部
到清光緒八年(1882年),齊白石從周之美學小器作,學徒期滿出師后第二年,無意中從一位雇主家中見到殘缺不全的《芥子園畫傳》,喜不自勝,借回來,每晚收工回家,在松油柴火燈下,逐幅鉤影,足足花去半年時間。從此有了做雕花木活推陳出新的規范依據。
《芥子園畫傳》臨本
25.5cm×15cm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1907年選臨《芥子園畫傳》題記中稱 “此亦吾二十余年常用之粉本也”。可見齊白石20一40歲的繪畫創作一直受著《芥子園畫傳》的影響。
《霞綺橫琴圖》與《芥子園畫傳》中的“平臺崇樓式”對比
1889年,齊白石在湘潭賴家壟做木工活時,有機緣認識鄉紳“壽三爺”胡沁園,又由此認識了胡家延聘的教讀先生陳少蕃。經旁人撮合,齊白石拜胡、陳二人為師,“讀書拜陳老夫子,學畫拜壽三爺”。
拜師之后,他居住在胡家。胡、陳二人商量,為齊白石取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
“廿七年華始有師”,成為他從雕花匠到畫匠的轉折點。在兩位老師指導下,齊白石學習詩詞、書法、繪畫、篆刻,多方面拓展,提高文化素養。在他眼前,樹立起一個新的生活目標,走文人畫家的道路。
齊白石 《沁園夫子五十歲小像》 立軸
紙本設色 65cm×37cm 1896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在詩、畫、書法等方面顯示出的才賦與靈性,得到老師和朋友的贊許,然而,他那雕花木工的出身,不為當地上流社會所看重與認同,使他心理不能平衡。齊白石明確意識到自身的天賦和對藝術的穎悟力,比之同輩紈绔子弟并無遜色,他強烈地期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成為一名文化人。
齊白石 《荷花》 北京畫院藏
在繪畫實踐中,齊白石以過人的勤奮,刻苦學習,留心從創作取材和審美趣味上,向有成就的前人和同時代畫家取法,努力向文人畫家靠近。因之,梅、蘭、竹、菊四君子和松樹、荷花、水仙等寄寓文人情懷的題材,成為齊白石繪畫創作的首選。
齊白石 《玉蘭公雞》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在壬戌(1922年)日記中稱他在花鳥畫創作中最服膺的前輩畫家為徐渭、石濤、八大山人、李鱓,“花鳥徐青藤、釋道濟、朱雪個、李復堂外,視之勿見”。后期則受同時代吳昌碩影響最深。
在此后的創作實踐過程中,齊白石不斷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不僅僅是繪畫技巧上的發展、成就,更是在精神上、文化品位上創造自己的過程。
齊白石 《雞冠花麻雀》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的創作,常常是詩與畫同步構思的,相互參照 可以清楚地見出其創作的旨趣。正如王朝聞在《齊白石畫集序》中稱齊白石的作品是“詩的繪畫”,“畫家齊白石在描寫自然的時候,他的態度既是畫家的,也是詩人的”。“齊白石詩人氣質的表現,無例外地依賴具體的造型手段。他的畫是寓情于物的,所以說他仍然是成就卓越的大畫家,而不是詞不達意的幼稚的詩作者。”
研究齊白石的花木題材乃至整個的創作,《齊白石年譜》、《白石老人自述》、《白石詩草》等,和他的親人、朋友的有關記述,都是重要參照,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背后豐富的心靈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