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2025年3月,小米汽車推出高端車型SU7 Ultra,其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成為核心賣點之一。該部件售價4.2萬元,官方宣傳中強調其“復刻原型車雙風道設計”“支持輪轂散熱”,并稱“內部結構完全改變”以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然而,首批車主提車后發現,這一部件實際僅為裝飾件,既無有效氣流導引功能,也未改善散熱性能。測試顯示,風道設計形同虛設,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無異,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面對質疑,小米汽車于5月7日發布致歉聲明,提出兩種解決方案:
1.未交付訂單:可免費改配鋁制前艙蓋,但需重新排隊,等待周期長達30-40周; 2.已提車用戶:贈送2萬積分(約合2000元)作為補償。
然而,消費者普遍認為補償方案缺乏誠意。4.2萬元的高額選裝費與2000元積分補償的懸殊差距,以及改配后漫長的等待時間,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近日部分要求退訂的準車主收到小米通知,稱將啟動“60天冷靜期”,暫停訂單生產,若60天內未申請繼續生產,則視為放棄提車,定金不退。這一條款被車主稱為“霸王條款”,并引發法律層面的廣泛爭議。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此前曾批評部分車企“膽子太大”,暗示行業存在夸大宣傳現象。此次風波或推動監管部門對汽車廣告宣傳的規范性審查,尤其是涉及功能性和技術參數的表述。
多位律師指出,小米的“60天冷靜期”涉嫌單方面變更合同履行條款。根據《民法典》,消費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即成立,車企單方面暫停生產可能構成違約。若消費者能證明小米虛假宣傳導致購車目的無法實現,可主張解除合同并要求雙倍返還定金(即4萬元),同時索賠選裝價差額(4.2萬元)及二手車貶值損失。
此外,“賽道級設計”等模糊宣傳用語成為爭議焦點。有律師認為,此類表述可能被認定為虛假廣告,若消費者基于此作出購買決策,則構成根本違約。還有律師進一步指出,若車主能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宣傳與實際功能不符,舉證責任可能轉移至小米。
截至5月19日,已有超過300名車主加入維權群,其中70余人計劃聯合起訴小米汽車,主張“退一賠三”(即退還車款并三倍賠償選裝價及定金)。部分車主代表與小米高管進行了長達三小時的談判,但小米以“退訂可能導致品牌崩塌”為由拒絕退車訴求。社交平臺上,維權視頻和聲明持續發酵,輿論壓力倒逼小米直面問題。
此次事件暴露了小米作為造車新勢力在品控與宣傳規范上的不足。業內專家分析,小米在營銷中過度依賴“情緒價值”,如“賽道級設計”等模糊概念,卻未提供實際性能數據支持,導致消費者預期落空。此外,產能不足導致交付周期過長(部分訂單需等待47周),加劇了用戶不滿。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小米汽車當前面臨雙重挑戰:短期需妥善解決退訂糾紛,長期需重建品牌信譽。法律專家建議,小米應主動與消費者協商,提供更合理的補償方案(如全額退訂或升級其他配置),并公開透明地回應技術質疑。若處理不當,不僅影響SU7系列銷量,還可能波及即將上市的SUV車型YU7。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呼吁,車企應嚴格遵循《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避免使用歧義性宣傳,同時建立更高效的售后響應機制。這場風波不僅是小米汽車的危機,更是整個行業誠信體系的一次大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