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草藥從哪兒采摘的?有沒有違規采集?”
“藥材不要隨意打成粉末,保留原狀便于辨別真偽。”
“最近有沒有售賣草烏、附子或相關藥酒?”
每到街天趕集日,寧洱縣勐先鎮寧靜的村莊就會被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喚醒,四面八方的村民背著竹簍,推著小車,帶著自家采摘晾曬的草藥,紛至沓來,赴一場充滿山野氣息的“草藥之約”。
近日,恰逢勐先鎮的街天,“沿著邊境看藥監”媒體行采訪團跟隨監管部門來到市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穿制服的監管人員開始了巡查工作。
街天巡查草藥攤
鎮上街道兩側,草藥攤依次排開。竹籃里,曬干的蒲公英、龍膽草散發出淡淡的藥香;布袋上,砂仁、黃芪錯落擺放;陶罐中,重樓、黃精堆疊。
寧洱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周晴帶隊穿梭于各個攤位,仔細詢問藥材來源,核查是否涉及國家保護植物;檢查藥材品質,嚴防以次充好、假冒偽劣;檢查是否同名同物,杜絕夸大功效、虛假宣傳等行為。
在寧洱縣,端午節前后逛藥市、買藥根的習俗流傳至今。茴香根、大黑牛根、小紅蒜、紅參根、牛膝、當歸等藥材是人們煮藥湯的首選,傳統的飲食文化在討價還價中延續,更多了幾分鄉愁與情懷。
隨之而來產生了許多用藥安全問題。周晴介紹,勐先鎮地處山區,中藥材資源豐富,村民素有食用烏頭類藥材“進補”的習俗,但草烏、附子等毒性藥材若使用不當,極易引發中毒。
如何規范管理鄉鎮中草藥市集,是“老大難”問題——一方面,鄉鎮集市多為流動攤販,藥品經營主體“多、小、散”,缺乏固定場所和資質證明,導致監管難以全覆蓋;另一方面,部分商販以次充好、真假混售,埋下多重安全隱患。更有甚者,利用“藥托”虛假宣傳,以“祖傳秘方”“特效藥”為噱頭對中老年人和低文化水平群體高價兜售藥材,群眾叫苦不迭。
因此,在街天對草藥攤進行巡查意義重大。
防范毒性藥材非法交易,成為街天巡查的重中之重。周晴介紹,每周三街天,市、縣、鄉三級監管部門會聯動開展巡查,不定期聯合縣公安局環食藥偵大隊、縣衛生健康局開展檢查,每年至少巡查48次,聯合檢查5次。
監管與科普齊發力
普洱市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民間用藥傳統,這些資源深受許多民族民間診所青睞。
普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四級調研員王海春介紹,早在2016年,該局歷時30天對全市10個縣(區)、10個鄉(鎮)的42個民族民間診所、2個鄉鎮衛生院、7個農村集貿市場開展中藥民族藥資源和使用情況專題調研,發現民間用藥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民間醫生藥品使用常常無管理制度和購進記錄,藥材擺放隨意,同名異物、一藥多名現象普遍;多數民間診所衛生條件差,使用草烏、馬錢子等毒性藥材卻無記錄,非法配制制劑問題時有發生。
今年3月,普洱市人民政府發布通告,明確提出生草烏、生附片等屬于醫療毒性藥品,全市范圍內城鄉農(集)貿市場、趕集街等場所嚴禁售賣。各級部門多次組成聯合檢查組對草烏等毒性中藥材開展專項監督檢查。
寧洱縣市場監管局藥械化監督管理股股長劉燕提到,除巡查草藥,還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非法生產配制藥品、銷售標識境外藥品,非法經營中藥飲片,非法行醫,違法銷售使用藥品醫療器械等行為。
開展巡查工作的同時,全市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科普,開展宣傳教育,在市集、零售藥店等多處張貼“集貿市場禁止銷售28種毒性中藥材及國家重點保護的42種野生動植物”告知書,同時在線上對毒性中藥材的危害進行宣傳,增強攤主和民眾的法治意識、安全用藥意識,促進草藥市場規范、健康發展。
周晴告訴記者,在勐先鎮鄉鎮集市上,監管人員在巡查過程中,需要進行一次又一次耐心提醒,同時開展普法,逐漸讓中草藥經營者合規合法銷售中草藥材。
從山野藥市到規范治理,勐先鎮的街天巡查不僅守護著一方百姓的用藥安全,還承載著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監管人員持續發力,這一傳統、天然的藥市,正向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穩步前行。
從普洱監管部門對這些山野藥市的“巡”與“守”中可窺見一二——藥品監管既需要應時而動、應勢而為,又需要不斷強法治、暖民心。
記者 施穎 鄭恒 謝玉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