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次銀行取款竟引發了軒然大波!
5月14日湖南株洲重病老人取款身亡事件沖上熱搜,引發大量網友熱議。
隨后家屬和銀行方均出面回應,雙方各執一詞。
就在5月16日上午,事件迎來了最新進展。
家屬方稱已與銀行和解,銀行承擔老人喪葬費并支付10萬元慰問金。
那么,這場引發廣泛關注的事件,其來龍去脈究竟是怎樣的呢?
一、事件詳情
5 月14日,一段“重病老人在銀行取款身亡”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熱議。
據視頻發布者稱,去世的老人是他 62 歲的姑媽。
老人常年生病,還患有偏癱、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于是其表妹便打算轉院治療。
在老人清醒時告訴過她女兒自己在農業銀行有5萬塊錢的存款,于是她女兒便前往農業銀行田心支行取錢。
但去取錢時銀行的工作人員稱必須由本人親自到場。
家屬解釋過老人病重在床無法前往,但仍被堅持要求本人辦理,于是便用輪椅將老人推到了銀行。
到達銀行后,銀行的工作人員一直讓老人進行人臉識別,但老人意識不太清楚,所以人臉識別一直不通過,拖了快兩個小時了錢還是沒有取出來。
在等待的時候,老人的狀態越來越差,隨后家屬撥打了120,但老人還是搶救無效去世了。
此視頻一出,迅速引發網友熱議,紛紛議論銀行方太過死板不講人情,導致了一條人命的喪生。
但在5月15日晚上,該銀行相關負責人對此事作出了詳細回應,并公布了老人離世經過的詳細時間線。
據銀行相關負責人稱,老人的家屬并未向工作人員具體說明老人的身體情況,他們對老人的身體狀況并不知情。
在當天下午16 時09分,老人的大女兒陳某和小女婿共同用輪椅推著老人到達銀行。
銀行員工在發覺老人狀態不佳時也立即啟動了特殊流程。
同時,在辦理過程中,銀行工作人員還曾向家屬表示,銀行可以直接將錢打到醫院賬戶上。
但家屬當時明確拒絕了,并且堅持要取現金。
在等候時,銀行的工作人員也告知其家屬可以由她留下辦理,讓老人先回去,但老人的家屬沒有采納該建議。
在下午16 時36分,家屬向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已經不打算送老人去醫院了,并要求直接取存款用于辦理后事。
在之后的辦理業務過程中,家屬發現老人狀態欠佳,遂即便撥打了120 ,但最終老人還是因為搶救無效離世。
5 月15日晚,針對銀行回應,在采訪時老人的家屬彭先生也明確表示了不認可銀行的說法,要求查看監控。
然而,就在 5 月16日上午,事件再次出現了新的轉折。
據大河報11 點10分的報道顯示,彭先生稱老人家屬已與銀行方面協商一致,達成和解。
根據雙方商定的結果,銀行方面將承擔老人的喪葬費用,并向家屬支付10萬元的 “慰問金”。
彭先生還特別說明:“(協議)是我表妹跟他們簽的 。”
此前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似乎隨著這份和解協議的簽訂而有所緩和。
隨著事件細節的逐步披露,這場圍繞老人銀行取款身亡的風波似乎已經水落石出。
然而,社會輿論的熱度卻絲毫不減,網友們各執一詞,爭論仍在持續發酵。
二、社會輿論爭議
不少網友將批評的矛頭直指銀行,認為其過于刻板、服務缺乏人性。
他們質疑,當坐著輪椅的老人被推進網點,工作人員已經發現老人雙目緊閉、意識模糊的狀態,為何仍堅持執行人臉識別流程?
在家屬已經將老人帶至銀行告知取錢是為了看病時,為啥要說直接將錢打至醫院?不能直接取錢?
對此,有網友產生質疑:人家自己的錢憑啥你給打到醫院?人家取錢愿意咋花與銀行有啥關系啊?
還有網友評論道:別人的錢應該由別人自己支取方式,而不是你銀行操作,要客戶聽你安排。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老人陷入昏迷的危急時刻,銀行僅提出送回休息的建議,為何不第一時間引導家屬將老人送往醫院,并主動承諾后續提供上門服務?
隨后評論區更是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在銀行取錢的一些奇葩規定。
有網友說道:反正說來說去變成銀行是受害者了,那時候快過年了,銀行放假,沒任何通知情況下被銀行限額,一天只能取一千塊,取了一個禮拜才有錢回家過年,氣死人。
眾多網友紛紛表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銀行可以按規矩辦事,但也要講究人情味。
與此同時,另一派網友則將責任歸咎于家屬。
他們指出,當銀行首次要求本人辦理業務時,家屬若能如實說明老人的危重病情,或許能直接啟動銀行的上門服務流程,從而避免這次事件的發生。
更何況,銀行在現場已明確提出可將款項直接轉至醫院賬戶用于救治,家屬卻仍未采納這一建議。
甚至在銀行提出 “讓老人先行回家,由女兒陳某留下辦理業務”的折中方案時,家屬仍堅持拒絕。
這些行為被部分網友質疑家屬在緊急時刻對老人的生命存在漠視,處置并不妥當。
有網友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銀行與家屬事發前多溝通,都積極的奔著解決問題的態度,應該不會發生的事情,銀行需細化工作流程,家屬應尊重銀行規定。
針對銀行賠償老人家屬10萬元一事,也有網友存在不同意見。
有網友稱:銀行賠10萬元還是應該的。銀行應該人性化好,造成老年人在銀行死亡,銀行很不吉利!銀行應該搬家了!
但更有網友表示:如果銀行不存在過錯,就1分錢都不能賠償,此風不可長,如果存在過錯,錢已經賠了也就不用解釋那么多,免得讓人此地無銀三百兩。
其實這種取錢困難的事件屢見不鮮。
三、取款困難案件
去年4月,河南平頂山一位女士在銀行的取款經歷也引發了大量網友的關注。
她本想將姐姐微信轉賬的 5000 元現金取出,用于給孩子們包紅包,卻不料在銀行柜臺經歷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 “流程馬拉松”,最終不得不報警解決。
據當事人講述,當天她前往銀行辦理取款業務時,工作人員首先要求其下載反詐 APP,雖感疑惑但她仍配合操作。
然而后續詢問逐漸超出常規業務范疇:“你姐姐在哪里工作?”
“以前從事什么職業?”
“請證明她是你的親屬關系”……
面對連環追問,女子多次耐心解釋,工作人員卻始終未完成取款操作。
隨著等待時間不斷拉長,女子情緒逐漸失控,最終選擇報警求助。
即便警方介入協調,銀行柜員仍耗時兩小時才完成放款。
對此,當事人無奈表示:“5000 元不過是日常家用的普通金額,沒想到取個錢要經歷這么復雜的‘身份核查’,流程繁瑣得讓人難以理解。”
除了取錢辦理業務時流程繁瑣,銀行開放的工作窗口少,導致取錢需要排隊甚至提前預約的事也不少。
今年2月18日西安一女子早8點到銀行,發現8個窗口僅開2個(含1個對公窗),3 小時僅叫號6個,現場視頻曝光后網友痛批 "服務效率堪憂"。
此類現象已非個案:
青島大爺因 "3 窗開 1" 排隊腿麻,怒撥監管電話逼增窗口;
中國銀行城東分行 "2 窗開 1" 致客戶常等超2小時;
河北邢臺女子取2.5萬元,因驗證繁瑣耗半天,嘲諷 "取錢比借錢難"。
數據顯示,2024 年青島金融監管投訴中"窗口開放不足" 居前三,超6成受訪者每月至少遇 1 次"排隊超 1 小時"。
當便捷高效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銀行服務效率與客戶需求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結尾
希望之后銀行能夠簡化一下工作流程,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時,提升服務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