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著兩個月的娃,在學校門口執勤護學,被自愿的護學崗,撕開了多少家長的隱痛?
1
5月13日,廣西百色右江區實驗小學門口,一位母親抱著兩個月大的嬰兒值勤護學崗的。
據當事人描述,學校家委會未經協商直接排班,要求家長在四個時間段輪值,甚至未提前通知,僅“前一天突然安排”。
值勤方式更是離譜——無需簽到,只需拍照發群證明“到崗”。
視頻曝光后,評論區瞬間炸鍋。
有人怒斥家委會“越界”:“護學崗本是自愿行為,怎么成了強制攤派?家長是來配合教育,不是來給學校打工的!”
也有人質疑學?!八﹀仭保骸敖逃终f家長可自愿參與,到了學校就變成‘必須參與’,政策落地怎么就走樣了?”
更尖銳的批評指向家委會的角色異化:“本該是家校溝通的橋梁,怎么成了二道販子?拿著雞毛當令箭,把老師的壓力轉嫁給家長?!?/p>
也有網友無奈調侃:“現在沒點空閑時間都不敢生孩子,二胎媽媽抱著嬰兒站崗,這畫面太魔幻了?!?/p>
但爭議中也有另一種聲音:部分家長認為“護學崗有必要”?!吧舷聦W高峰期交通混亂,家長輪流值勤能維護孩子安全,總比完全依賴老師好?!?/p>
這場爭論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問題:當“自愿”變成“被自愿”,當家委會淪為行政工具,護學崗的初衷是否早已變味?
2
在這起事件中,家委會的角色錯位尤為刺眼。本應是家長代表協商溝通的自治組織,卻搖身一變成“發號施令者”。
排班表、值勤表、拍照打卡——這些本該由學校行政團隊完成的工作,為何被轉嫁給家委會?
深層原因在于,部分學校將家委會視為“免費勞動力庫”。當教育局要求“家長參與護學崗”,學校便將責任下放,家委會為完成“任務”,不得不采取強制手段。
這種“層層轉包”最終導致家長成為最底層的“執行者”,甚至需要“抱著嬰兒站崗”來應付差事。
當事母親抱著二胎值勤的荒誕場景,本質是家長“不敢拒絕”的縮影。
盡管教育局強調“自愿參與”,但現實中,家長往往擔心“不配合會影響孩子”。
這種隱性壓力,讓“自愿”變成一道選擇題:要么犧牲時間站崗,要么讓孩子承擔“不合作家長子女”的標簽。
更令人心酸的是,二胎家庭的壓力被無限放大。
抱著嬰兒值勤的母親,或許正是無數“多孩家長”的寫照——在時間、精力、資源的三重擠壓下,他們連拒絕的底氣都沒有。
教育局設立護學崗的初衷值得肯定:通過交警、志愿者、家長三方協作,緩解上下學交通壓力。
但政策從“文件”到“執行”的鏈條中,卻出現了嚴重偏差。
學校為追求“100%參與率”,將自愿行為異化為強制任務;家委會為完成指標,不惜采用拍照打卡、公開通報等行政手段;
最終,家長成了被量化的“考核指標”,護學崗也從“安全守護”淪為“形式主義表演”。
3
我是真心覺得,護學崗這種崗位,就不應該攤派到家長身上。
提出這個設想的部門,應該明確“參與”與“強制”的邊界。
出臺更細化的操作指南,明確禁止學校將護學崗參與情況與“學生評價”“班級考核”掛鉤。
同時,建立匿名投訴渠道,讓家長敢對強制行為說“不”。
家委會應回歸“協商平臺”本質,而非執行行政任務的“臨時工”,學校需減少對家委會的“任務攤派”。
不管是護學崗,還是啥其他事項,家委會不是管理部門,雖說看起來像家長們的發聲組織,但很尷尬,別說管理不了家長,連代表家長都難。
如果真的需要護學崗這么個崗位,相關部門應該做的,是職能部門牽頭,鼓勵社區、退休老人、黨員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加入護學崗,而不是一味給家長施壓。
護學崗的初心是守護孩子安全,而非制造家長焦慮。護學崗需要的是溫度,而不是拍照打卡的面子工程。
當學校、家委會、家長能各歸其位:學校承擔管理主體責任,家委會發揮協商作用,家長量力而行參與,護學崗才能真正成為連接家校的“暖心崗”,而非是壓在家長頭上的一座大山。
畢竟,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非“考核”家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