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磚灰瓦的古樸院落中,一場跨越千年的科學對話悄然展開。5月17日,由科學出版社與《科學世界》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四合院里的科學世界”系列科普講座,在北京市東黃城根北街16號科學出版社的四合院內圓滿落幕。活動巧妙融合傳統建筑智慧與現代科學精神,吸引了數十名觀眾現場參與并進行了直播,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屆公眾科學日”系列活動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活動主場的四合院始建于清代,其“天圓地方”的建筑格局與“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恰與講座主題形成時空呼應。主辦方特別設置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陳區,通過珍貴手稿、百余幅照片和實物,生動呈現了嚴濟慈、錢臨照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感悟"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李明濤研究員以《天外來客:小行星防御與利用》為題,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宇宙探險。從《史記·天官書》中“星墜至地則石也”的精準論斷,到現代空間監測網對近地天體的實時追蹤,李明濤通過動畫演示,直觀展現了直徑10公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場景。“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事例告訴我們,行星防御不是科幻電影的橋段,而是關乎人類存續的必修課。”其團隊研發的“以石擊石”防御方案,更讓在場青少年直呼“這才是真正的宇宙級腦洞”。
“當影視劇中的‘熒惑守心’令觀眾費解時,其實古人早已構建起完整的天象解釋體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亮研究員以《守望星空:欽天監與古代天象觀測》為題,帶領觀眾破解星象密碼。通過再現欽天監在觀象臺觀測的場景,解析“五星連珠”祥瑞背后的行星運行規律,揭露日月食記錄中的政治博弈等,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科學傳統。當PPT展示出陶寺史前天文臺的復原情景時,現場響起陣陣驚嘆。
現場活動特別設置三個互動環節:“科學的故事”集章挑戰:通過展示的插畫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收集各自喜愛的科學故事印章;“星空之問”提問交流:核武器可以在太空中攔截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嗎?用巨型磁鐵產生的斥力可以把來襲的小行星推走嗎?中西方不同的天文體系在交融過程中有沒有沖突的地方呢?古時候的星空和現在的星空差別很大嗎……一系列問題獲專家現場解答;“科學世界AR”沉浸體驗:以AR技術多維呈現科學技術知識,吸引觀眾紛紛體驗。
作為系列活動的開篇之作,本次講座開創了“歷史空間+現代科學+沉浸體驗”的科普新模式。據主辦方透露,后續將陸續推出主題講座,依托科學出版社背后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單位及全國高校的頂尖科研資源,圍繞量子計算、深海探測等前沿領域,持續打造“聽得懂、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普盛宴。
“在四合院里講科學,是嘗試用更中國的方式講述人類探索真理的故事。”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社長、《科學世界》雜志社總經理侯俊琳表示,“當孩子們撫摸著百年梁柱探索星空時,這種跨越時空的知識傳承,或許就是科學精神最好的啟蒙。”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 肖春芳)
位于東黃城根北街16號的科學出版社四合院是民國時期北平研究院理化部的舊址,2024年科學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際策劃了《科學襁褓 社稷棟梁——北平研究院理化部剪影》和《讓歷史告訴未來——科學出版社成立70周年社史展》,以此來弘揚科學家精神。展覽分別展示了老一輩科學家為科學事業奮斗的光輝篇章和科學出版社70年來與中國科學一路同行的非凡歷程。自2024年開展以來,接待了多批次上級單位和兄弟單位的參觀學習,講解員均由科學出版社一線編輯兼職擔任,展覽已成為科學出版社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